Home / 學術叢書 / 人文研究系列 / 【編輯手札】描繪大清由極盛到衰敗的歷史軌跡―― 《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

【編輯手札】描繪大清由極盛到衰敗的歷史軌跡―― 《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

《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中譯本書封底圖

文╱陳若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編輯)

在讀清史之時,往往令人不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之後,接下來的嘉慶、道光兩朝為何如同家道中落,短短數十年間由盛轉衰;而後到了咸豐、同治、光緒,更是一蹶不振,慘遭列強瓜分,最後在宣統終結此朝,中國也走向另一個時代。

美國加州大學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教授的《大分流:歐洲、中國與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書中提到,十八世紀清朝的繁榮時期,平均生活水準可能比西歐還高,但此一情勢在十八、十九世紀間的「大分流」發生改變,西方開始遠遠將中國拋在後面。關於造成大分流的主要原因,彭慕蘭將其歸因於一連串特定的歷史偶然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歐洲藉由非洲的奴隸開發了美洲新大陸。然而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羅威廉(William T. Rowe)教授指出,除了西方的崛起之外,在十八、十九世紀之際,清帝國內部自身的衰竭,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依照羅威廉在《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書中的分析,清帝國在此一世紀之交面臨了三個同時發生的困境所造就的危機,這三個困境分別為:一、人口增長帶來的長期社會經濟問題,包括人口相較耕地成長得更多,造成生活水準的下降,以及教育系統產生人才的速度大於經濟或政治系統所能接納的數量。二、隨著朝代衰落循環模式所引發的政府失能,包括皇帝的軟弱與監督失敗,以及官僚的腐化和亂政,導致人民叛亂和經濟蕭條。三、西方擴張所帶來的外部衝擊,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以及後續簽訂的《南京條約》,宣告了西方擴張及強烈國際競爭的新時代,也讓漢人的反清情緒浮上檯面。

羅威廉所著之《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是繼魏斐德《大清帝國的衰亡》、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之後,西方史學界極具代表性的清史研究專書,更為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典範性的價值,為研究清史及中國近現代史者所必讀。羅威廉在該書書末的〈誌記〉中也提到,魏斐德在1975年所出版的《大清帝國的衰亡》,對於當時仍是研究生的他而言,猶如天啟;而在他早年的教學生涯也採用魏斐德的著作,作為現代中國課程的起點。羅威廉希望他的《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可以為魏斐德該書提供一個當代的回應。

此書亦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卜正民( Timothy Brook)教授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帝制中國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系列中的最後一冊,書中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方式安排章節,深入淺出地探討清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重要主題,此一寫作方式獨樹一格,跳脫一般斷代史以時序為軸的編年敘述方式,改為以議題帶領敘事的手法展開鋪陳。這個夾敘夾議之形式,一方面便利於議題的討論,另一方面也照顧到歷史事件的發生次序,可以兼顧史實敘述以及議題分析兩者之長,使得此書成為具可讀性的通論性作品。

羅威廉教授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博士,是極富盛名的《劍橋大學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系列作者群之一,亦為Late Imperial China主編。其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為近代東亞社會經濟史、中國城市社會經濟史,是當今西方研究清史的權威學者。羅威廉教授特別為此書的中譯本寫了繁體中文版序,他在序中感性地回顧了在1970年代至臺灣求學的經歷,「埋首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清代檔案、中研院的傅斯年圖書館與總理衙門檔案,以及其他豐富的收藏」,難忘在臺灣所度過的時光。他的兩部英文著作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976-1889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也曾在臺灣由南天書局刊印。

《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在2009年問世後,即獲得學界高度注目。中譯本的書封採用一張由西方人於十九世紀中葉繪製的中國圖像作為底圖,此圖錄自於G. H. Wright撰文、Thomas Allom繪圖的China: in a series of views, displaying the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一書,出版於1843年。該書的作者G. H. Wright為一傳教士,繪圖者Thomas Allom則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的創辦人,圖中所繪的是廣州運河的一景,運河兩岸富人與窮人的房子相鄰而立,富人的宅邸光鮮華麗,窮人的小屋相形之下顯得窄小低矮,反映了當時西方人眼中所見大清帝國的面貌。這本中譯本採用這張畫作為書封底圖,也就是對於此書乃是西方學者研究清史的專著的最佳說明與詮釋。

◎ 原文同步刊載於博客來Bookpost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