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藝文中心 文學獎承辦人/王學寧
八月開始,文學獎得獎同學聚集一同朗讀,自己當導演,詮釋讀法與走位,練習不到10次,幾位我心中的小作家就這麼完成了一件有意義的事,不論是藝文中心與出版中心的跨界合作,或是學生們從執筆者晉升為表演者,對臺大文學獎而言都是一次突破與創新。看到華山現場的沙龍舞台時,同學們才意識到「哇,真的要在這表演了!」一次機會讓他們能公開發表作品,讓大夥兒都變身小明星,舞台燈光打在他們的臉龐,發光發熱,有如青春熾熱的筆。
楊佳嫻以學姐之姿,為活動主持、串連,親切與同學們暢談文學啟蒙。佳嫻笑稱自己是「純種中文系出身」,念中文系可能不見得寫得比別人好,但確實幫助建立文學的脈絡,知道前人寫過什麼。知道過去,才能幫助創新,寫出獨特的東西。關於創新,或許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以及反芻後那些純真的文字表達。
訪談中同學們都認同啟蒙即是一個不斷延續的過程,小學安親班的寫作課、高中的紅樓詩社、大學的廣泛閱讀等進程,都一點一滴影響著自己對於文學的感知力。許滸認為這次的演出呼應了他就讀建中時在紅樓詩社的訓練,藉由不斷朗讀自己的作品,熟悉詩的音樂性。佳鑫說:「寫作是一個魔幻時刻,筆是魔杖,寫作建立存在感,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因補習壓力大而開始藉寫作抒發的芷熒說:「有些東西一定要寫出來才行。寫作是對自己誠實的方法。」;自台南北上讀書的秉樞經常描寫台北生活帶來的疏離,以及對家鄉的渴望,他說:「世界很黑暗,但寫作有療癒、縫補的作用。」;翎瑋則說:「寫作是任性而自由的。寫作是開心的,像吃了一個好吃的甜點,睡了一場好覺。」;她為自己而寫,寫作是再簡單不過的樂趣。
佳嫻曾談到大家對於作家常有莫名的刻板印象,好像作家就是窩在家,抽菸、埋首桌前。但其實作家是最敏銳的,應是喜歡將自己投身世界的,作家正是因為認真生活、細膩感受,才寫得出打動人的文字。我也從這群學生中看見了熱衷生活的特質,認真地過每一天,而平凡的日常正慢慢累積成為創作的能量。
我們終究要回到生活裡,日子在哪就在哪跳舞。
青春走筆-臺大文學獎朗讀會
主持:作家/臺大校友 楊佳嫻
時間:9/5(四) pm2:00~pm3: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東二館(朗讀沙龍)
參與名單:
詹佳鑫 新詩〈青春超人之特攻日記〉
許滸 新詩〈歷史學家尋鄉所見〉
許芷熒 新詩〈如果你將要下雨〉
李翎瑋 散文〈眾物之屍〉
李秉樞 散文〈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