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活動現場 / 2013華文朗讀節 / 【活動側記】在聲音中遇見故事―― 華文朗讀節「慢•讀•王文興」

【活動側記】在聲音中遇見故事―― 華文朗讀節「慢•讀•王文興」

在聲音中遇見故事――華文朗讀節「慢•讀•王文興」活動側記

文◎貓拓

熱情的讀者專注聆聽朗讀劇場──「慢‧讀‧王文興」

臺大出版中心於9月7日下午兩點,在臺北華山舉辦「慢•讀•王文興」朗讀會。此場朗讀會為首屆「華文朗讀節」的朗讀劇場活動之一,邀請王文興以及汪其楣、郭強生、楊佳嫻一同朗讀王文興的代表作――《家變》,以各自的聲音演繹文字,在舞臺上重現小說中的場景。

活動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由四位作家各自朗讀《家變》中的經典段落,下半場則以「讀劇」的形式展開,四人分飾書中的角色與敘述者。王文興耗費七年時光反覆錘鍊寫就的《家變》,以獨特的語言與具實驗性的形式,在一九七三年出版時即震撼了臺灣文壇。《家變》中使用僻字、簡字、造字,並夾雜英文與注音符號,字句間則安排了特殊的標點符號,如加粗、底線、方框……等,正如在一九七八年洪範版的序言中所述:「《家變》可以撇開別的不談,只看文字……」要討論《家變》,便不能不討論其殊異詭譎的文字。但同時也令人好奇,該如何朗讀這樣的《家變》?

上半場由王文興開場。朗讀者後方的白牆播放著《家變》的手稿,影綽的字句間投影出作者多次塗改、修飾的痕跡,寫作者的七年光陰彷彿歷歷壓縮其中。王文興將自己的作品視為樂章,認為文字即是音符,而標點符號則是休止符;如此說來,朗讀者即為詮釋樂曲的音樂家,朗讀時聲音的節奏、停頓,句與句、詞彙與詞彙之間的切割,朗讀者本身的換氣與呼吸,皆為朗讀者對作品內在詮釋的體現。朗讀者將自身投入敘事之中,喚醒內在的真實情感,牽引聽者融入《家變》的虛構(fiction)之中。

下半場則以類似讀劇之形式,分讀《家變》書中兩個段落,一段是描述拍攝家族合照的橋段,一段則是家人間的爭執。四位作家分飾父親、母親、主角范曄、敘述者等角色,雖未加入動作,但聲音交錯間碰撞出與上半場朗讀全然不同的戲劇張力,書中文字化身常見的家庭情景,宛在眼前。

當天朗讀結束後王文興提到,今天三位作家都朗讀得極好,特別是在表現敘述者的部分;因為敘述者也有自己的情感、音調的控制,要如何使用聲音表現,尤其是長篇大論式的段落,是比揣摩角色情緒更為困難的功課。他也特別提到,郭強生教授在朗讀母親一角時,使用了湖北的鄉音來表達,雖與書中母親設定的籍貫不同,但卻非常成功,可以說是創舉。因為表面的真假並不重要,精神上的真假才是要緊。

下半場的兩段「讀劇」,用聲音表現戲劇(而非表情)的形式,也是當初王文興寫作時想嘗試傳達的事。以類似廣播劇的方式,透過各種聲音的交會構成戲劇。例如主角范曄打電話的段落,便夾雜著各種聲音;表面上是主角和接線生的對話,但他們各自背後的空間的聲音也混雜進來、構成了整個敘事,讀者必須自行揣摩聲音的輕重遠近。

而選讀的幾個段落,或將前後不同的時空交錯壓縮在一幕,或原是絮絮描寫家人互動、視角卻突然拉到角色身後,呈現出宛如舞臺的布景(主角甚至忽地上前將窗簾拉上),皆與戲劇有著微妙的關係。朗讀文學作品並不僅僅將文字化為聲音,而是更近一步,藉由聲音帶入「人」;在朗讀的過程裡,聽者與朗讀者以同樣的速度推展敘事,在共享的時間之中,體會到更深一層的文字面貌。

記得在懵懂的幼時,總是一手拿著喜愛的故事書、一手拉著大人的衣袖央求「講故事給我聽嘛!」;或是在長長的旅途中,邊聽著有聲書,邊望著風景從窗外流逝。在尚未認識文字以前,我們皆是經由聲音來遇見故事。

慢‧讀‧王文興

時間:9月7日(六) 下午2點~3點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四館(朗讀劇場)
朗讀者:王文興、汪其楣、郭強生、楊佳嫻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