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臺大歷史,空間在時間中改變了
走進臺大校園,驀然看見了我們自身
本系列講座以校園空間軸為經、校史時間軸為緯,
凝視臺大校園背後的老靈魂,傾聽建築發出的歷史呼嘯聲,窺見臺大經歷時代變遷之痕跡與發展。
從綜觀與橫觀的角度,邀請讀者一同打開時空膠囊,認識我們所不熟知的臺大,想像這座校園的過去與未來。
◎ 臺大出版中心x誠品│週二人文學術現場│臺大時空膠囊 系列講座之一
臺大校園時空漫步
日期:11/08(五)8:00 pm ~9:00 pm
地點:誠品書店臺大店三樓(藝文閣樓)
主講:夏鑄九教授(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劉子銘教授(臺大醫學工程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活動簡介】
空間是時間的產兒,漫步在臺大校園,不僅可以欣賞生態之美,更能感受人文歷史的變化。從日治時期的帝大到戰後光復的臺大,從校園規劃的展開到社會力量的介入,這座校園的面貌不斷地改變。夏鑄九與劉子銘教授將從《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Hi! NTU:解讀臺大的82個密碼》,帶領讀者發掘臺大校園空間與建築的故事。
【主講者簡介】
夏鑄九教授
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畢業(1966.9-1971.6)、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1973.9-1975.5)、美國哈佛大學都市設計碩士(1975.9-1977.5)、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博士(1982.3-1987.11),是台灣建築學家,曾任教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東海大學建築系等,曾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長期致力於都市計劃、古蹟保存、城市設計等研究,共著論數十篇。他早年師事台灣建築學家漢寶德,頗受其影響。後赴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柏克萊大學等校進修,受當代(1960年代)美國社會運動影響至深。返台任教後,1989年協助台灣大學成立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並執教多年至2012年3月底退休。
劉子銘教授
1977年生,臺大光電所博士,目前任教於臺大醫工所,專長於雷射與生醫光電的研究,熱愛科學理性之外的人文感性,關心校園,推動臺大解說導覽服務課、臺大博物館群嘉年華、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以及訪客中心的成立,期待高等教育的知識殿堂也能運用學校既有文化資產與自然資源,成為一個社會教育的基地。
【延伸閱讀】
◎ 臺大出版中心x誠品│週二人文學術現場│臺大時空膠囊 系列講座之二
傅斯年與臺大校史
日期:11/12(二)8:00 pm ~9:00 pm
地點:誠品書店臺大店三樓(藝文閣樓)
主講:吳密察教授(臺大歷史學系教授)、歐素瑛教授(國史館協修)
【活動簡介】
傅斯年先生是二十世紀極富盛名之學者,亦為一代風流人物,是臺大光復後的第四任校長,他的名言「我們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已然成為臺大的精神指標,傅斯年校長亦成為臺大的象徵人物。吳密察與歐素瑛教授將以傅校長文集《臺灣大學的辦學理念與策略》為基礎,回顧傅斯年校長在臺大的言論與作為,闡釋傅斯年在臺大校史中的意義。
【主講者簡介】
吳密察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曾任臺大歷史系教授、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現為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著有《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合著)、《台灣近代史研究》等書,編有《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灣史小事典》等書。
歐素瑛教授
高雄市人,1968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國史館協修。著有〈郭廷以的臺灣史理論與實踐—以《臺灣史事概說》一書為例〉、〈戰後初期臺灣中等學校的學風與訓育〉、〈戰後初期臺灣職業學校的調適—以課程變革與教材編印為中心〉、〈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留用的日籍師資〉、〈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談傅斯年與臺灣大學的師資招聘〉等論文多篇。
2 comments
Pingback: 漫步臺大的視野——「臺大校園漫步」講座側記 | 臺大出版中心
Pingback: 傅斯年的善治及其他——「傅斯年與臺大校史」 講座側記 | 臺大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