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學術叢書 / 臺灣研究 / 【臺灣】臺灣研究叢書 / 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中文版後記(摘錄)

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中文版後記(摘錄)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戰後臺灣政治史書封
戰後臺灣政治史
──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若林正丈 著/薛化元 審訂
978-986-350-003-2/NTD 500
>>書籍資訊
若林教授的博士論文,即是以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作為專攻。由於長期以來關注臺灣近現代史的研究,特別是在戰後臺灣史研究上著作甚多,更被臺灣研究學界視為研究臺灣現代史的重量級學者。換言之,若林教授的社會科學研究出身的背景,常常相對被忽略。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學術背景出身,使得若林教授雖然重視史料的統整、論述,對於歷史的解釋更是用力甚多。

而本書的內容,也是若林教授研究取向的體現,呈現的特點之一是:大量應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統合目前為止中、日、英文學界對戰後臺灣史的研究,橫跨政治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區域研究、認同政治等學術領域。在〈前言〉中指出,本書運用了至少包括「多重族群社會」、「遷占者國家」、「七二年體制」、「民族主義政黨制」等論述工具。換言之,本書是一本具科際整合特色的戰後臺灣政治史,也是作者在先行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其獨特的「分析式架構」,檢視並解釋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歷程。在研究成果的掌握上,則兼具深度與廣度,臺、日年輕學者的研究亦在援引之列,在閱讀上無疑享有「鳥瞰式」的滿足感,也讓兩國學界更簡便地了解彼此的研究關懷。無論舊雨新知,應該都肯認這是若林教授關於戰後臺灣史書寫的重要風格,或可視為本書的第一個特色。

其次,即使出身社會科學,但若林教授對於歷史脈絡的重視,使得戰後臺灣史的格局放大為近代世界帝國體系的變動,而其中臺灣的選擇與作為充滿能動性,在不同時期展現了內部政治變化與外在國際情勢的強烈互相影響。本書明言具有兩個視角,一個是政治結構變動論,亦即政治共同體層級的政治結構變動、社會文化的變容與國際政治的衝擊。另一個即是歷史的視角,將臺灣擺放於三個性格相異的帝國邊緣(古代世界帝國的清帝國、近代殖民帝國的日本、二次大戰後「非正式的帝國」美國),凸顯臺灣歷史的「邊緣性」。具體而言,本書延續《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的歷史脈絡,同樣正視「縱的繼承」(主要指涉日治時期,甚至溯源至清帝國統治時期之前的臺灣歷史傳承或遺產)與「橫的移植」(主要指涉二次戰後自中國移入臺灣的制度、文化)兩個側面。或許正是重視這樣的歷史脈絡,若林教授才會傾力觀察「中華民國臺灣化」諸現象,並據此解釋政治變化的趨動力。

再者,如同前述,作為政治研究的專著,對臺灣戰後政治發展提出整合性的解釋也是本書的特色。書中提出所謂的「七二年體制」,對一九七二年以後影響臺灣政治發展的國際政治結構與臺灣國內政治發展的關係,特別是其中的矛盾關係,有深刻剖析。亦即,外在的「七二年體制」雖然是臺灣內部政治改革的重要促因,但特別是民主化改革後,中華民國朝向建立以臺灣為主體的國民主權國家,此一發展卻又回頭衝擊「七二年體制」。此種臺灣主體意識的政治發展,以及其與「七二年體制」的辯證關係,是後續影響臺灣政治發展的重要變數。若林教授以「中華民國臺灣化」統合此種政治改革的構圖,探討戰後臺灣在國家定位、政府機構設計、意識形態與認同等面向的變化。此為全書核心所在,作為介紹性文字不欲多言,還請讀者細細品味。

最後,由於熟稔於臺灣的學術成果與現實脈動,若林教授由此汲取養分,豐富了自己的解釋,反過來向日本讀者介紹原生自臺灣的關懷。這裡想舉出的是「族群」的概念。若林教授認為現今於臺灣社會和學界普遍使用的「族群」一詞,較之其他辭彙,更能說明臺灣的現象:既可指稱各種不同的人群分界(原住民族與漢族,客家人與福佬人,日治時期的臺灣人與日本人),又可兼顧傳統理論難以包攝的分類(本省人與外省人)。藉由族群概念,本書的政治史內容不僅包含國家定位和政治結構,對於多重族群社會的再編、民族主義政黨制的開展,以及多元主義的浮現,才會投以如此多注目的眼光,語言、教育與文化政策在才會政治面的通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若思及近代以來,臺灣與中國均大量自日本輸入辭彙,作為描述和認識新事物的工具,本書以臺灣的辭彙向日本介紹臺灣歷史,希望日本讀者藉此更清準掌握臺灣的現實與其歷史脈絡,不覺深有況味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