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紅樓(綜論卷)》緒言(節錄)
第一章〈總論:經典的閱讀與詮釋原則〉是對於理解、研究經典時,閱讀活動的本質的思考,包括其中的歷史限制與心理盲點。而這確實是引導乃至誤導我們的理解方向的重要因素,可是卻因為這些引導力量是潛意識的、不自知的,因此是最難以察覺而跳脫出來的。因此,本章中,我們期待讀者也必須自我要求、訓練有素,在享受讀小說的樂趣之際,也應該勤下苦功,避免受到「直覺反應的常識性意見」、「忽略細節」、「時代價值觀」等等人性弱點的左右。如此一來,所熱愛的就不會只是投射出來的《紅樓夢》,更不會在莫名的堅持中產生沒有意義的爭辯;而在理性的認識下,才會有知識的進展。第二章到第四章,則是從外緣的範疇來把握「滿清貴族世家」的種種特性,包含: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歷史文化等,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心理感受,以便於建構出理解《紅樓夢》的認知框架。
第二章〈滿清貴族世家的回眸與定格〉,雖不能免俗地要從作者的範疇切入,但其重點並不是傳記的考察,而是對「滿清貴族世家的階級特性」的貼近。由此,在矯正一般對「內務府包衣」的錯誤認知後,可以重新認識到,「內三旗」出身的曹雪芹是沒落貴族的落魄王孫,他的才性內涵與此是分不開的;而《紅樓夢》其實是滿清貴族世家的階級反映,那不只是泛泛的「富貴」而已,而是非常具體細膩的寫實再現,包括:世襲爵位、經濟財務、詩書禮法、生活運作等等,都有著歷史的客觀依據,而這也正是影響到人物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心理感受的直接因素。小說是在這個特定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藝術虛構,卻不能脫離這個階級背景來塑造人物情節,因此認清《紅樓夢》是對滿清貴族世家的回眸與定格,實為至關緊要,而這一階級特性將會貫穿於以下的所有章節主題中
由此,我們將可以了解到,《紅樓夢》其實是一部追憶文學,本質上是對繁華往事的眷戀,以及對失落的悲慟與自我譴責,第三章〈作品的主旨:追憶與懺悔〉便是透過文本中作者所介入的種種自我表白,來說明這些意涵。「追憶」同時也就是「追悼」,而曹雪芹與《紅樓夢》所哀吟的,除了一般人都深刻感受到的青春生命之輓歌、塵世人生之輓歌外,還包括了貴族家庭之輓歌,這更是專屬於曹雪芹與《紅樓夢》的大失落與大悲慟。事實上,青春短暫、塵世如幻是一種文學中普遍的、常見的感慨,但貴族家庭之敗滅是極少數的王孫子弟才會有的切身之痛,甚至可以說,《紅樓夢》中青春短暫、塵世如幻的感慨又與家族的敗落密不可分,也因此小說中對於無法挽救家業的自我懺悔、自我咎責才會如此之深重難遣,這才是《紅樓夢》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而對於此等貴族世家的階級自豪以及失落之痛最能體知的脂硯齋,透過他的評點批語也不斷證成這一點,第四章〈評閱的小眾世界:版本與批點〉便是從作者親友的角度,透過與《紅樓夢》關係密切的脂硯齋,看同一背景出身的人是如何理解《紅樓夢》的,而這種理解又與一般讀者有著多大的不同。脂硯齋及其評點的最大價值,包括:傳記上補充了個人經歷的提點、文本上則提供了八十回之後的線索與藝術手法的揭示,但最重要的是反映出與曹雪芹近似的生活背景與意識形態,而這一點卻向來受到嚴重的忽略。然若採用貴族世家的眼光,將會發現脂硯齋指點了正確理解《紅樓夢》的寶貴視角,而且與前面兩章所談的完全一致,可以互相補充加強。
從第五章開始,我們進入《紅樓夢》的文本中,對小說的幾個重要主題加以說明:由於「神話」是小說第一回開宗明義的設定,也是作者對包括人物、情節在內的許多基本內容所給予的象徵性的解釋,可以說是攸關全局,因此第五章〈神話的操演與破譯〉就從這裡著墨,包括:與賈寶玉有關的「女媧補天」神話,以及專為林黛玉打造的「絳珠仙草」神話。就「女媧補天」神話而言,「女媧」是母神崇拜心理的展現,後續拙著將有專章詳述,此處便不再贅言;此外,我們則有幾個不同於一般的新看法,也就是補天被棄的畸零石,其實就是「玉石」,在古代的玉石文化中,本即是貴族血統的隱喻,因此才能降生於詩禮簪纓之族;其次,女媧之所以必須出面補天,正是因為面臨「末世」,而無力補天、回天無望就構成了畸零棄石,也就是賈寶玉的自懺所在。
由於無力補天、回天無望的這種設定,《紅樓夢》自始至終都充盈著濃厚的命定色彩與強烈的悲劇預告,作者也煞費苦心地運用各種手法加以暗示,可以說是遍布全書,因此有必要作一整體的系統說明。第六章〈作者的塔羅牌:「讖」的製作與運用〉,即是將讖謠、詩讖、戲讖、物讖這四種預言方式逐一呈現,從其中的兼容並蓄可以看出小說家的深厚素養,而若干的推陳出新則可以見到小說家的青出於藍。這些手法像指標一樣地達到預言的目標,強化了情節內容的悲劇氛圍;同時也呈現出精心結撰的巧思,增加小說創作的藝術能量,令人嘆為觀止。
在這四種預言方式中,「物讖」其實已經傳達出曹雪芹對男女婚戀的真正看法。可是由於最令人低迴不已的,是以寶、黛之戀為主的各種愛情故事,於是許多人將這些愛情表現與傳統中、特別是明末清初開始盛行的才子佳人小說相類比,以為《紅樓夢》深受才子佳人小說的影響,以追求婚戀自主為最高價值,也以為小說中的愛情悲劇是來自封建禮教的扼殺。但基於貴族世家的階級特點而言,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第七章〈《紅樓夢》與才子佳人模式〉就是要從文本的所有證據,結合這等簪纓大族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心理感受,重新看待《紅樓夢》之所以批判「才子佳人模式」的真正原因,並且指出《紅樓夢》中的愛情關係本質上也與才子佳人類型大不相同,不應籠統地一概而論。
既然《紅樓夢》中的愛情本質上與才子佳人類型大不相同,於是,這裡就很有必要對《紅樓夢》的愛情觀仔細地探究。於第八章〈《紅樓夢》的愛情觀:人格與意志的展現〉中,可以看到曹雪芹是如何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況下,為寶玉與黛玉兩人創造出日常的、寫實的、平凡卻堅韌的愛情,而這其實才切合愛情的本質,也就是人格與意志的展現,因此超越了一般人所眩目陶醉的強度與速度,而在長度、深度上延展出持久而深刻的情感。說來弔詭的是,這既是在合乎封建禮教的規範之下所創造出來的,因此表現出「情禮(理)合一」的形態;但同時又是超越時代的,因為在講究男女之防的世家大族中,缺乏日夜相處的必要條件,如小說中紫鵑所說的:「別的都容易,最難得的是從小兒一處長大,脾氣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第五十七回)因此這種知己式的愛情實屬罕見。既合乎時代又超越時代,這就是小說家最了不起的地方。
由於《紅樓夢》是一闋宏大的悲劇交響曲,所有的美好人事物都註定是要幻滅的,寶、黛之間的知己式愛情正是其中的一曲哀歌;復在青春生命之輓歌、塵世人生之輓歌、貴族家庭之輓歌的齊奏共鳴之下,終究面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賈寶玉也就大徹大悟,隨著家族的幻滅同時走上了捨離人世的出家之路。第九章〈度脫模式:賈寶玉的啟蒙歷程〉,是以賈寶玉為聚焦的主軸,回顧他在賈府這個貴族世家中的成長歷程,呈現出由兒童式的自我中心到人我合一的逐漸成熟,從而了解到「真理」並不是只有一種,「真情」也不是只有一種方式,群體與自我之間並不是互相對立甚至對抗的,而是可以互相輔助、彼此成就的,在符合家族的期待時也同樣可以保全自己,曹雪芹稱之為「兩盡其道」的「痴理」。從這個角度而言,寶玉的出家就不是受到打數擊之後的灰心絕望,而是擴大理解後突破局限的宏大視域;不是對社會的逃避與抗議,而是圓善之後的超離與了結,可以說是成長步驟中最終「靈」的成熟。
於是,悲劇就不僅只是悲劇,而煥發著飽含滄桑之後的豁達與慈悲,再回首前塵往事時,可以綻放出一朵含淚的微笑。猶如弘一大師圓寂前所寫的「悲欣交集」,第一百二十回卷終寫寶玉由一僧一道伴隨,在雪地上遙遙向賈政拜別時,臉上的表情也是「似喜似悲」,讀者沉浸於《紅樓夢》故事而掩卷醒來之際,那一種滿足與惆悵的怔忡心境,亦莫非如是。
由於《紅樓夢》本身的高度爭議性,《大觀紅樓》的系列之作並不以各種紅學知識的導讀為目標,而是將個人十多年來的研究心得作一統合,呈現的是透過《紅樓夢》學習成長的成果,包含了對於個體、社會、時代的種種思考,不只是針對《紅樓夢》,本質上更是對讀書的方法與意義、應該如何待人處世的人生態度所作的反省。既然人智有限,而學海無涯,這一系列的《大觀紅樓》可以說是一個階段性的面貌,也註定是一家之見。其中的未盡之處,幸祈讀者諒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