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系列講座 / Dec. 2015>>跟著大腦去旅行 / 幻覺的力量──「腦科學與幻覺的過招:人類探索大腦的歷程」講座側記

幻覺的力量──「腦科學與幻覺的過招:人類探索大腦的歷程」講座側記

幻覺的力量

文╱楊勝博(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1215
吳佳璇醫師由分心、幻覺的生成與影響,說明大腦各種不可思議的功能

由臺大出版中心主辦的「跟著大腦去旅行」系列講座第一場,「腦科學與幻覺的過招──人類探索大腦的歷程」,於12月15日在誠品書店臺大店三樓藝文閣樓舉辦,邀請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吳佳璇醫師,從分心到幻覺的生成與影響,與聽眾分享柯博利(Michael C. Corballis)新書《跟著大腦去旅行》的內容。

分心與放空

現代社會其實是個「不得分心與放空的」的社會。例如在上課中,學生上課如果不專心,改造課本人物畫像或是塗鴉,就經常被認為缺乏競爭力的表現。社會上似乎普遍認為,暫時停止專注,分心做其他事情,或是放空思緒,都是不被讚許的事情。

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加專注,經常會到身心科要求醫師開藥,以改善孩子上課容易分心的情況。但真正需要這種藥的人,通常都是罹患了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而大部分來就診的孩童通常都只是家長誤判為ADHD的患者。吳醫師以她的一位患者為例,他在課堂上雖然不專心,但診療時非常認真專心地回答問題,實際上學業成績也非常優秀,後來家長才表示是希望他表現更好,所以才來就診。

其實,即使罹患ADHD也未必需要藥物治療,因為患者大多能夠適應環境,更何況,太過專心也未必是件好事。吳醫生記得在1960年代,有個醫生在思考病人的病況該如何處置,沒有注意到電梯正在維修,因此掉落電梯井摔斷腿,住院好幾個星期,適時的分神還是很重要的。

幻覺與錯覺

幻覺和錯覺是有差異的,幻覺是看到未在現場的人,錯覺則是把在現場的人誤認成某人。對我們來說,幻覺當然是假的,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幻覺即是真實。而幻覺有非常多種不同的形式,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都有可能產生幻覺。以幻聽為例,像是突然聽到去世的曾祖父母和自己說話,我們可以選擇相信是曾祖父母顯靈,但也可以將其視為自己的幻覺。

在原始社會,某個人若有喃喃自語的習慣,經常會被指派擔任巫師,和神鬼溝通,並獲得較高的地位。在現代社會,有些人容易聽到神明指示,並且依神明指示將訊息傳遞給他人,這種人就適合當乩童。吳醫師有個患者,家長認為他有當乩童的天賦,帶到廟裡之後卻被老乩童說:「他應該去看精神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孩子起乩的時間、場所都不對,不像正常的乩童只在儀式中起乩,以至可以判斷並不是神明附身,而是有精神方面的問題。

幻覺與醫學

加拿大醫師懷爾德•潘費德(Wilder Penfield, 1891-1976)在治療癲癇症時採用外科手術的方式,利用局部麻醉使患者保持清醒以免切除健康的腦部組織。在治療過程中,他發現用電流刺激大腦的某些部位,就會使患者產生幻覺。比如刺激大腦皮質中與手部感覺有關的部位,手部觸覺會因此變得特別敏感。

在1760年,瑞士自然博物學家查爾斯•邦納(Charles Bonnet, 1720-1793)描述祖父雖然全盲,但經常可以看到花鳥人物圖騰等各種幻象,這種症狀因此被稱為邦納症候群(Charles Bonnet Syndrome)。臺灣也有同樣的例子,吳醫師有位患者是雙眼全盲的66歲女性,某天開始,突然可以看見各種顏色的蟲子,同樣是大腦產生幻覺所致。所幸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可以用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SPECT)掃描大腦,協助診斷病情,並使用正確的藥物治療幻覺。

還有一種幻覺,被稱為「幻肢症候群」。因故失去四肢的患者,經常會感覺自己的四肢依然存在,這是因為和四肢相連結的大腦神經元仍在運作,並未適應四肢失去的現狀,因而產生幻覺。此外,1930年代作為提神藥物使用的安非他命、1960年代在美國相當流行的迷幻藥(LSD),搖頭丸(MDMA)或是酒精等等,也同樣都會引發幻覺的產生。

幻覺與思覺失調症

最後,是精神疾病所引發的幻覺。我們一般稱為「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思考和知覺失調),最早由日本將西方醫學名詞翻譯為「精神分裂症」。然而此一辭彙被賦予太多負面意涵,同時也與實際病症有所落差,在2002年正式改名為「統合失調症」,2001年香港醫界也以思覺失調症泛指此類精神疾病,2013年臺灣以思覺失調症取代精神分裂症的名稱。

思覺失調症,最主要的外顯症狀是,患者的思慮無法集中,思考路線變得迂迴。精神病理學家透過中樞神經藥物,認識了神經傳導物質與精神疾病的生理機轉問題,三位找出不同神經傳導物質在腦中通路的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森(Arvid Carlsson, 1923-)、保羅•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 1925-)、埃里克•坎德爾(Eric Richard Kandel, 1929-)因「發現神經系統中的信號傳導」,在2000年得到諾貝爾生物醫學獎。而這類研究方法,來自於1950年代,法國的麻醉科醫師亨利‧拉博里(Henri Laborit)發現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的副作用,能使精神病患情緒平穩,因此將其作為精神病理研究之用,到目前為止,這類藥物已經發展到第三代,能夠更有效的處理這類症狀。

提問與回應

在答覆觀眾提問的時候,吳醫師亦說明了幻覺和潛意識的關係、幻覺和想像的差異,以及醫院用藥是否會影響腦部運作等問題。吳醫師認為,潛意識是一扇窗子,和病患的成長背景有關,但似乎在華人圈多數人潛意識中的迫害者,多半是學校老師,這大概和普遍的升學壓力有關;而幻覺和想像的區分,可以從感覺是否來自外在加以判斷,如果聽見的聲音來自外部,很有可能就是幻覺。最後,如果患者過去沒有精神病史,也有可能是受到藥物的刺激,如胃潰瘍用藥所含的血清素(serotonim),影響神經的傳導而產生幻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