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的「看見」與「看不見」
文/傅安沛(臺大戲劇系研究生)

本講座為臺大出版中心於2016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的講座之一,主題為「影像裡的真實與再現:《「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新書發表會」,由臺灣大學中文系梅家玲教授主持、《「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之作者中興大學邱貴芬教授主講,並邀請沈可尚導演參與對談。
梅老師於開場時指出,《「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的問世具有相當大的學術意義,在此之前,並沒有關於臺灣紀錄片研究的學術專著,因此,這本學術專書對於紀錄片學術研究領域而言是一大貢獻;此外,透過本書,讀者可以看見紀錄片所呈現的不同面向的臺灣,而藉由邱老師在臺灣研究方面所具有的豐富視野與細緻關懷,讀者更能夠隨著書中的論述,透過紀錄片去思考臺灣這片土地。
接著,邱貴芬老師拿著新書、看著封面,從這本書被人「看見」的第一印象:封面,作為開始,來與現場讀者分享其書作。
書名「看見台灣」本來是紀錄片的片名,邱老師認為,齊柏林的這部《看見台灣》非常具有紀錄片精神。「什麼是紀錄片?」邱老師為此問題作了簡單的回答:導演運用其特殊的角度觀看平日所常見的東西,讓觀眾在此特殊視野下,開始對於熟悉的事物有了不同的感受、看見了原本看不見的那一面,這就是紀錄片。而《看見台灣》正是藉由很特別的、具有高度的視角,讓觀眾重新看見原本看不見的臺灣。邱老師說明,這本書挪用「看見台灣」為書名,也是欲探討我們在面對臺灣時的「看見」與「看不見」。
接著,邱老師熱切地介紹封面上的照片,照片所呈現的是一位拍攝者正在拍攝街頭運動,這是1986年「綠色小組」正在以鏡頭捕捉總統府前參與反杜邦運動的抗議群眾,當時是正在慢慢從戒嚴走向解嚴的臺灣。「綠色小組」所看見並拍攝下來的街頭抗議,現在看起來是稀鬆平常,但這卻是在解嚴前,一般人所看不見的臺灣,「我非常高興能從紀錄片中找尋到1980年代的台灣」,邱老師感懷地說。而照片中攝影者的觀看有其「看見」與「看不見」,這種觀看隱含了某種價值,但不是唯一的價值、只是多元價值的其中之一,「多元」正是台灣紀錄片的特色、也是臺灣文化的特質。看著這張辛苦得來的照片,邱老師說,這張照片不只代表了臺灣獨立紀錄片的起始,更可以作為「看見台灣」的註腳,隱隱標示了紀錄片的位置與關懷。
沈可尚導演接著分享其閱讀感受,作為一名創作者,他驚訝地發現,邱老師的新書竟能如此與自己的創作心情相互映照。
沈導演覺得自己是一個使用直覺拍片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引起自身好奇的東西,所以拿起攝影機捕捉,沒有過多的目的或動機。但是在拍攝的過程中,卻必須一直反問自己非常多的問題:為什麼好奇?為什麼這樣拍攝?要怎麼剪輯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又真的重要嗎?影片拍攝到最後,往往變成自己對自己的質疑,而對導演來說,這是一個從不停止的自我探索過程。沈導演認為,每一次拍攝都是一場辯證,與自己的辯證、與被攝者的辯證、與自己所關懷的議題的辯證,在一次又一次地辨析論證下,最後終於凝練出一個可以代表「我」的觀點。
沈導演發現,《「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將創作過程中的這些心路歷程如如實實地呈現了出來。創作過程中大腦裡的那些運轉,所思所想、所掙扎所懷疑,所有的那些問號、那些逗點、那些句號,在這本書中,「居然都被很條理地、很清晰地以文字記錄了下來」,沈導演詫異地說,而且顯然這些讓人不停搔頭的困惑,不是只有自己才有,書中提到了許多國內外導演、學者都在思索著類似的問題。
導演認為,這本書對於創作者來說,是個非常好的對話者,它不停提醒著自己,所摸索的事情其實也有許多人在摸索,所行走的道路其實並不那麼荒涼,幾十年來持續有不少人都已在這條路上踏上了他們的足跡。
而作為一般讀者來閱讀這本書,此書亦是認識臺灣這片土地很好的途徑。沈導演說,雖然自己是一個生在臺灣、長在臺灣的人,但是若不透過書中所提到的許多紀錄片,「我對臺灣的認識將是很粗淺的、很平面的」,紀錄片是讓人看見平常所看不見的臺灣的一個重要窗口,而這本書則將這些紀錄片脈絡化地介紹給廣大讀者,讓大家可以真正地「看見台灣」。
在邱老師與沈導演的對談之後,梅老師心有所感地朗誦了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首詩呈現出人物彼此之間的相互觀看以及位置的游移流動。紀錄片本身也是關於觀看與位移:在什麼樣的位置觀看?如何移動位置去觀看?這樣的觀看、位移,與觀眾如何透過雙眼觀看紀錄片、紀錄片導演如何透過攝影機觀看萬事萬物、學者如何透過研究觀看紀錄片與導演,皆是異曲同工。
歡迎觀賞講座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