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系列講座 / May 2016>>二十週年紀念選輯 / 詩的韻律即時代的節奏──「波特萊爾與《惡之華》」講座側記

詩的韻律即時代的節奏──「波特萊爾與《惡之華》」講座側記

詩的韻律即時代的節奏

文/陳建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160514_015
左起為小說家王文興、詩人陳克華與鄭恆雄教授

波特萊爾在法國詩壇是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轉變的樞紐,是象徵主義的先驅,開創知性詩的一面。其《惡之華》在臺灣也有數種譯著,以杜國清先生的翻譯最早,1972年即在《笠》連載,集結成書至今已近四十年,修訂版亦由臺大出版中心出版,實具有特殊意義。今年適逢臺大出版中心成立二十週年,除了精選名書加以導讀,「二十週年紀念選輯」系列講座便由波特萊爾揭開序幕,於2016年5月14日在永樂座書店由鄭恆雄、王文興、陳克華三位先生來談《惡之華》。

鄭恆雄先生首先定義詩為「用最少語言表達最多意義的藝術」,並具有「抑揚頓挫的語調與音樂性」,接著以《惡之華》來談寫詩的策略。而此策略並非西方獨有,鄭先生融合中西詩學闡述此十種策略,如賦、比、興、諷,或是超自然、超現實等,並談及這些寫作策略對象徵主義、現代主義詩作有多大的影響。波特萊爾曾定義「現代性」:「一方面是指藝術中變動不居,瞬息萬變,難以預測的特性,但另一方面又指永恆不變的理念。」就猶如《易經》所言既「變易」又「不易」的特質,即便至今,仍如葉維廉所言:「現代主義仍是方興未艾。」詩的節奏即時代的節奏,波特萊爾的詩也就值得再次回顧。

接著鄭先生以《惡之華》第66首的〈貓〉為例,細讀此詩的聲律、象徵與結構。《惡之華》中有三首貓詩,以此首最具代表性。詩中看似對立的「火熱的戀人」與「嚴肅的學者」都喜歡貓,貓既是「逸樂的知者」亦是「為學的良友」,這象徵將人內在對肉體的感受與對知性的追求統攝在一起。從這首詩既可看出波特萊爾創作上的獨特,也可延伸談他對杜國清創作的影響,鄭先生舉〈情劫〉與〈萬法交徹〉二詩,分別看杜國清在抒情詩與知性詩上的創作。

詩人陳克華先透過攝影的圖像,朗讀自己的〈無〉、〈白頭翁只出現一次〉、〈平視〉等多首詩作,將視覺與聽覺的經驗美好地結合在一起,在他的詩作中彷彿也有著象徵主義詩那十種元素的數種,如朦朧、氣味、色彩、歡狂等。陳克華也提到自己創作中所引用的民間習俗「死貓吊樹頭」一語,呼應〈貓〉詩,強調貓穿梭陰陽、動靜自如的特性,也特別提及波特萊爾詩中使人感官銳化的一面,認為波特萊爾所罹患的疾病使他在創作時由於陰暗面而追求感官的狂歡。

王文興先生則先朗誦〈萬物照應〉一詩,在其蒼勁有韻味的聲音中,吸引讀者進入波特萊爾的詩中,領受押韻與韻律之美,然後再逐句細讀。〈萬法照應〉在押韻與押韻的規律上雖像十四行詩,然一般末段最後二行是結論,此處並非如此,與莎士比亞的商籟體不同。全詩一、二段為主題所在,三、四段則舉出實例。第二段末行「芳香、色彩、聲音互相感應著」,指出色、聲、香是三位一體,第三段「有些芳香,涼爽如幼兒的肌膚,╱柔和猶如雙簧管,碧綠如牧場」則是全詩詩眼,繼續演繹上述所謂色、聲、香三位一體,這樣的芳香既如幼兒肌膚般純潔,又如雙簧管的聲響般柔和,又如牧場上碧綠的顏色,感官上是通感的。第四段的詩句則是體驗與理解,呼應第三段。「具有無限物象不斷擴展的力量」為因,「腐爛、得意、豐富」是果;「像龍涎香、麝香、安息香和焚香」是形象層面,「腐爛、得意、豐富」是精神層面。”Correspondances”是相呼相應的意思,此詩末行「在高唱精神和各個感官的歡狂」,讓色、聲、香界線不分明,達到「萬物照應,渾成一體」的感覺。經由王文興先生逐句地講解,使在場讀者得以聚精會神領略〈萬物照應〉一詩的優美與奧秘所在。

在夏日午後,鄭恆雄與王文興二位先生談起與杜國清先生在《現代文學》開始創作的因緣,對年輕一輩而言彷彿是很好的鼓勵,令人嚮往。而聆聽三人朗讀詩篇與細講〈貓〉、〈萬物照應〉,使在場的聽眾都能更深地體會波特萊爾創作的特點,也為這場屬於詩的講座添加韻味。

歡迎觀賞講座影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