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纏足」到「讀日本冊」
文/劉建志
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教授洪郁如學術著作《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於2017年由吳佩珍、吳亦昕翻譯,臺大出版中心發行,並於誠品臺大店舉辦兩場講座。在第一場講座中,洪郁如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吳佩珍對談,談及「新女性」在日治時期的解纏足文化與受新式教育的狀況,並由此切入討論日治時期「文明開化」的新女性文化。第二場講座由吳佩珍與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亦昕對談,講述關於「新女性」婚戀模式的轉變。本文聚焦於第一場講座所談所論。
在講座開始時,作者談及這本書的翻譯狀況,本書於2001年在日本出版,出版16年後才有中譯本。作者洪郁如本來嘗試自己翻譯,但因為研究轉向臺灣社會變遷、性別等新議題之研究,因此沒有充裕時間翻譯。後來,在一橋大學演講會中,吳佩珍向洪郁如確認此書未有中譯計畫,因而與吳亦昕著手進行共同翻譯之計畫,方有中文版之問世。關於本書研究對象,洪郁如提到90年代日本關注戰爭責任與慰安婦的問題,然而主張日本政府應道歉的一方與保守右翼的論戰中,並沒有解決更本質的問題,因而激發洪郁如研究「新女性」的問題意識:「從事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史研究的我,始終認為這樣的論述並沒有真正察覺到,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問題背後,對臺灣、朝鮮社會整體產生的結構性制約與影響。(註一) 」洪郁如認為,戰後的日本並不太了解臺灣,臺灣存在感微乎其微。這樣的氛圍促使洪郁如想從人的生活出發,觀察臺灣的社會出現了怎樣的變動。而女性群體經歷的變化,正是其關注所在。
臺灣的近代化與東亞其他文化有共時性,特殊性則來自「殖民統治」之事實,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面臨近代化的衝擊,因此,可說是同時面臨近代化潮流與帝國權力之介入。在殖民地情境下的近代化雖然是一種轉化的契機,但也有其侷限性,如政治權力之過度介入。即使與同樣是日本殖民地的韓國相較,臺灣亦有其特殊性,因臺灣與中國長遠的文化、政治關係,使得臺灣人在文化認同中不免受中國的影響,即便這種影響力是越來越薄弱的。處在這種複雜的狀態之下,台灣文化菁英便常有這種似他者而非他者的認同困境。
在洪郁如的研究中,日治時期新女性解纏足與女性接受現代化教育,是一體兩面的。纏足本是中國中、上流階級的象徵,日本政府將具有「前朝」政治意涵的纏足視為首要廢除目標,解纏足亦催生了臺灣新式女子教育,形成一批「新女性」與其代表之「高女文化」。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亦讓臺灣仕紳進行「內地觀光」,見識日本內地「文明」女性形象,使之心生憧憬,進而產生改造臺灣女性的念頭。
除了解纏足之外,新式教育也是重要的改造手段,新式女子教育目的在培育適合為國家所用之新女性,女性接受教育後,便具備服務國家之能力,不論從興國齊家論來看,或是以日本的賢妻良母運動為參照,都是基於共同的思維。然而,若比較日本國內與殖民地的女子教育,仍有顯著的差異,殖民地中的高女升學限制多、考試難、名額有限,顯示殖民母國不希望台灣的新女性以她們所學知識與台灣的知識份子合流,造成母國的壓力。一如書中所言:「日本統治下的女子教育偏重日式的生活禮儀與國語教育,讓台灣的高女文化帶有濃厚的日本色彩。這意味著統治者預見這群高女生即將成為台灣新世代菁英階層的妻子,進而企圖透過新式女子教育強化台灣女性對日本宗主國在文化層面的認同與忠誠度。 (註二)」
也就是說,儘管台灣女性從纏足世代過渡到解纏足世代、教育世代,仍是背負來自殖民國的國家壓力以及傳統家父長制度的壓力,使新女性腹背受敵。洪郁如提到,台灣第一批受教育的女性,在其主體性出現之後,受到的打壓並非日本內地的女性可以比擬的。日本殖民政府在教育中設很多關卡,因此女性升學過程十分曲折。私立學校(教會學校)被醜化、被體制邊緣化,讓人感覺是無法升學的人才去就讀。在台灣各地組成的女性團體一一被壓抑,其中政治暴力性也非常強,即便呼籲自由戀愛,實際上也是要求女性享受有限度的自由。這些現象都表示,在日治時期台灣新女性形成之際,的確面臨種種艱困的考驗。
洪郁如也提到,在傳教士進入台灣後,已然開始要求女性解纏足,只是其意義仍不同於日治時期的解纏足運動。長老教會呼籲成果有限,不若日本政府與台灣仕紳的提倡。更重要的是,「新女性」這個詞彙指涉的是女子從解纏足到受女子教育的一連串過程。與談人吳佩珍更進一步以書中之文字說明:「台灣近代化的一環:解纏足運動,讓女性身體從束縛獲得解放,在身體獲得自由的同時,也得以從家庭的私領域進入學校接受教育。這個契機不僅開啟了台灣新式女子教育,也宣告台灣新女性的誕生。由於統治者與台灣仕紳階層積極形塑文明女性形象,讓台灣的解纏足運動在十五年內獲得了成功。(註三) 」
在講座的最後,洪郁如提到本書出版之後,許多「新女性」或她們的家人閱讀後主動與作者聯絡,有些甚至成為作者的好友。實際聽到前輩的故事會很感動,而這也是這本書籍的最終關懷:從屬於人的部分出發,閱讀屬於人的體會與感受。
註一: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中文版
註二: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吳佩珍代序。
註三: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吳佩珍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