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摘錄)
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近十餘年來,歷史學領域出現了文化史、生活史研究蓬勃昌盛,傳統政治史研究日益消褪的明顯趨勢。輕薄短小、趣味化、娛樂化的議題趨近常民大眾的生活,是容易親近感知的歷史,較諸冷硬厚重的政治課題更受歡迎。日治時期臺灣史領域也因這股學術潮流的影響,文化史、生活史、娛樂史大行其道,已有好長一段時間未見令人振奮的政治史研究成果。
長期以來政治史研究幾乎等同於制度史研究,既冷又硬,充滿距離感。岡本真希子的大作《殖民地官僚政治史——朝鮮、臺灣總督府與日本帝國》,如書名所示,以官僚史、制度史為主,可說是典型的政治史研究作品。但是,本書對於所謂「政治史」書寫方式具有相當突破,不僅克服政治史的沉悶枯燥,並以生動活潑的筆調展現寬廣與多元的研究視野,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政治史研究」示範。此書出版於2008年,十多年後的今日終於有中譯本介紹給臺灣讀者,在政治史退潮的此刻,可說別具意義。
本書出版後做為岡本真希子之博士論文,主要探討戰前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官僚王國」如何建立,尤其是臺灣、朝鮮兩處規模龐大的官僚體系有何特性與異同。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探究殖民地官僚的制度與機能,勾勒殖民地文官體制的整體面貌、帝國/中心與殖民地/邊陲的階序關係、臺灣與朝鮮兩處殖民地官僚結構的組成與差異;第二部討論殖民地高級官僚人材,聚焦在臺灣總督府與朝鮮總督府高級文官的學歷、資格,因應各自條件所形成的官僚體系特性與流動規則。第三部則以1930年代發生的減俸及縮減加給問題為觀察焦點,剖析殖民地官僚反對減俸運動與本國的政治互動、朝鮮與臺灣官僚內部因不同利害關係所造成錯綜複雜的合縱連橫行動。
依據岡本真希子自己對本書內容所做的比喻:第一部是殖民地官僚體系固著的「骨骼」,第二部是流動的「血液」,第三部則是「病灶」分析。從這一比喻,讀者可以窺見岡本的寫作企圖心:不但梳理殖民地官僚制度的完整架構,還要有血有肉、面面兼顧;不只提供靜態的制度性描述,並掌握人事運行流動狀態;不僅提出巨視的結構觀點,並聚焦於微視的個案分析。極其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本大部頭的作品中,岡本真希子不僅能夠游刃有餘地達到上述幾項目標,並且以生動流暢的文字、犀利的洞見,吸引讀者沉迷其中。
1990年代隨著日本國內政治變動,學術界出現「日本帝國史研究」潮流。在早年經濟起飛、高度發展的時期,日本社會全力追求經濟層面的「Japan as No.1」,對於「二戰之前日本帝國究竟如何運作」的課題幾乎不願碰觸。直到經濟泡沫化、政黨解體重組,終於停下腳步,探索反省過去。日本學術界開始以戰前日本帝國擴張時期所控制的地域為範圍,針對複數殖民地、複數民族所構成之近代日本進行跨域的比較式、批判性研究。1992年山本有造的《日本植民地経済史研究》、1992至1993年岩波書店出版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地》共八卷系列專書,探討日本帝國與殖民地的構造、產業、人流、去殖民等課題開始,帝國史研究逐漸興盛,駒込武的《植民地帝囯日本の文化統合》、小熊英二的《「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歸運動まで》等書,是其中頗為亮眼的成果。
2000年以後日本帝國史研究仍方興未艾,並逐漸深入各主題史蔓延,2006年岩波書店又出版岩波講座《「帝囯」日本の學知》共八卷系列專書,闡明日本帝國各種近代知識的形成過程,接著又有青壯代學者如淺野豐美的《帝囯日本の植民地法制—法域統合と帝国秩序》、西澤泰彥的《日本殖民地建築論》、山路勝彥的《近代日本の植民地博覽會》等等循此路徑。岡本真希子的大作《植民地官僚の政治史—朝鮮.台湾総督府と帝国日本》正是此波成果中的佼佼者。
本書的學術座標初步可如上之「日本帝國史研究」加以定位,但是,筆者認為,此書的內容並不僅僅是帝國史研究而已。岡本真希子早年受早稻田大學由井正臣教授指導,奠定政治史研究的專業基礎,熟悉日本近代政治人物與官僚的公私文書;並且長時間參與各個學術團隊,累積研究養分。她參加中京大學檜山幸夫教授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編纂團隊、學習院大學宮田節子教授的朝鮮總督府官僚錄音資料整理計畫、早稻田大學淺古弘教授的戰前臺灣判決紀錄編目等研究團隊,涉略過日本、臺灣、韓國從檔案文書到影音的各類主題史料。她同時也是東京大學若林正丈教授、臺灣大學吳密察教授合辦的東亞史工作坊,以及京都大學駒込武教授主持讀書會的常客,透過歷次研討活動,熟悉朝鮮與臺灣殖民統治的各種研究取向。積極參與各個學術團隊、廣泛接受各種訓練,使得岡本真希子養成堅實而多元的學術背景與研究能力,就像武俠小說裡的「吸星大法」,快速吸收各家精華,淬鍊成自己的獨門功夫。
粗略而言,近二十年來殖民地史研究有三大受到矚目的研究取向,包括著重殖民壓迫課題、殖民地反抗運動的民族主義研究取向(nationalism approach),重新檢視、詮釋殖民統治遺產的殖民現代性研究取向(colonial modernity approach),以及關注殖民者與被殖者複雜糾結關係、殖民統治所造成扭曲心靈的後殖民研究取向(post-colonialism approach)。岡本真希子透過前述學術活動熟悉各種殖民史研究觀點,消化融合後,將其巧妙運用。
岡本在本書為我們描繪殖民地統治民族差別的基本面貌。臺灣總督府與朝鮮總督府的共同點之一,是總督府統治初始到終結,官僚人數不斷膨脹、組織肥大化的現象(臺灣成長19倍、朝鮮成長近8倍),殖民地成為內地人官界發展與歷練去處。又例如殖民地薪資差別待遇,因臺灣、朝鮮內地人官僚享有特別津貼,比本地人官僚多出六成薪資,宿舍費、退職優遇等也都是內地人官僚才能享有的特權。但同樣是殖民統治,臺灣總督府與朝鮮總督府也有相異之處,例如在官職安排方面,雖然都存在差別待遇現象,但運作型態大不相同。臺灣人需通過文官高等考試後被任用,但勅任、奏任、判任級的正式臺籍文官人數極少、高等文官更如鳳毛麟角,近八成臺灣人只是雇、傭層級職員;簡言之,臺灣人被強烈排除於臺灣總督府官僚體系之外。朝鮮總督府則呈現另一種特色,日韓併合後朝鮮總督府依特別任用令,可不需通過資格考試而任用朝鮮人,藉此收編上層菁英成為親日的協力者;雖然表面上朝鮮人占總督府官僚一定比例,看似與內地人分享權力,但實際上卻多被分派到地方、周邊、非核心的職位上。岡本以有趣的比喻說明這種現象:在殖民地臺灣,所謂文官考試、平等任用只是「空頭支票」;在朝鮮進入文官體系後,則是晉升緩慢、特定職種、疏遠於總督府的「單程車票」(頁346)。種種差別待遇,構成殖民地無法跨越的制度性鴻溝,這也正是醞釀民族主義反抗運動的豐沃土壤。
其次,日本殖民統治引進秩序、效率等近代體制,但許多近代制度到了殖民地,為了符合特殊統治需求而做種種調整、變形、甚至成為獨一無二的特例,流露「殖民近代性」特性。書中一個讓人讀來津津有味的例子,是殖民地文官服制,岡本真希子以此說明日本統治當局如何透過視覺、標示、身分、展演,成功建立「帝國威嚴」,推行近代權威與馴化人民的過程。1899年,日本統治當局以臺灣為起點,建立文官制服,目的是「端肅官吏儀容,保持其威嚴及風紀,且使土人〔臺灣人〕一眼即可識別其為官吏,令其產生尊敬意念,為本島統治上特別必要之事」(頁108)。經由文官制服、配劍樣式的制度化運作,展演統治威儀,不僅讓殖民地人民在視覺上可以一眼辨識統治與被治的階級差異,也在內地人文官內部標示身分階序,形成殖民地之秩序與紀律。1906年起,制服制度被導入朝鮮,文官禮式、敬禮動作等幾乎都複製自臺灣,接著租借地關東州、南洋群島也相繼導入制服禮式。十分諷刺的是,文官穿著制服、配戴佩劍所展演的紀律與威儀,是在殖民地才會出現的特有現象,日本國內地並未適用這套儀制。當時,內地一度研議引入文官服制,卻招來強烈反彈,內地報刊嘲諷這是「官僚思想」、「帝國政府的恥辱」、「對內地而言沒有必要」。此處文官制服的書寫,明顯參雜文化史的處理手法。
岡本也以或大或小的例證、或遠或近的視角,剖析殖民與被殖的交錯關係、抵抗與屈從的曖昧難分,流暢地運用後殖民研究取徑。例如前述殖民地制服制度不但形成秩序與紀律,岡本進一步分析,原本應對殖民統治感到排斥與不滿的殖民地知識分子,竟也因為文官制服所代表的「高尚、地位、威儀、權力」等意義,產生有朝一日能夠穿上制服、追求「出人頭地」象徵的複雜心態。又如,第二部探討殖民地高級官僚人材時,朝鮮總督府本地官員任文桓的鮮活例子,令人難忘。任文桓在充滿歧視枷鎖、差別待遇、晉升緩慢的路途上,憑著堅定的「主觀信念」,下定決心培養實力、成為日本中央政府官員,要求自己在此之前「盡可能假裝溫馴」、「不論有什麼衝動,都必須順從於日本人」,以待有朝一日成為朝鮮總督府高官時,就有機會「由政治上解放我民族同胞」(頁331)。這般委曲求全、從長計議的「近身戰」姿態,卻被其朝鮮同胞視為「日本的走狗」、「僅顧自己飛黃騰達享受富裕生活之輩」(頁332)。內受同胞冷眼相待,外遭日本官僚嗤之以鼻的任文桓,究竟是抵抗者還是協力者?晉升向上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像任文桓這樣的例子如同殖民地知識分子的縮影,足以呈現殖民關係的幽微難辨。
隨著殖民統治的長期化,不僅日本人內地官僚與殖民地官僚的利益逐漸分殊,就連從內地派來的「移入官吏」與長期駐在的「在來官吏」之利害也逐漸不同。第三部反對減俸及縮減加給運動中,岡本真希子挖掘在臺日人工商業者與內地人官僚集團長期依存關係,官員減俸影響殖民地消費與經濟活動,竟然變成在臺內地人官民一致對抗中央政府(日本人對抗日本人)的反對運動。其次,反對減俸運動內部同時存在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的矛盾,一方面內地人官僚加給是民族歧視的象徵,臺灣人文官(甚至臺灣人)此刻是站在支持中央政府縮減政策的立場。但另一方面,因官職層級不同,即使同樣是內地人官僚,判任官與奏任官、事務官與技術官的反對強度有所差別。更有趣的是,反對運動也透露出警務局執法的兩面性,警察在強力取締殖民地人民的抗爭的同時,卻放任內地人的抗爭。岡本超越帝國/殖民地、朝鮮/臺灣、內地人/殖民地人民等二元對立框架,借用後殖民觀點,細膩地剖殖民統治所造成跨越地域、民族、階級交錯關係,利害分合的關鍵所在,理性與情感的微妙牽扯,統整政治、經濟、社會多重因素,其精彩程度讓讀者擊節再三、大呼過癮。
岡本真希子成功穿梭於各種殖民地史研究取向,以及融合文化史、社會史性格的書寫方式,正是筆者認為本書不只是「帝國史研究」,而能達到更高層次學術貢獻的主要原因。附帶一提,本書還有一大特色是岡本費心整理,占本書極大篇幅的各種臺灣與朝鮮文官統計、人事資料。這批經過整理的龐大史料,無疑是提供給後繼研究者便於利用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