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少艾

//講座資訊//
主題:海國天地,南洋詩路
主講:高嘉謙(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范宜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時間:2025年2月6日(四)16:00-17: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2025年臺北國際書展熱鬧展開,臺大出版中心今年也同樣參與盛會。2/6下午四點鐘,特別邀請臺大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來到展區進行其所出版新書《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以下略稱本書)的發表會。並請到臺師大國文系教授范宜如,作為本場發表會的與談人,向作者與現場聽眾分享意見與心得。
高嘉謙的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近現代文學、漢詩與馬華文學等。本書以近現代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移民、外交使節或途經此地的中國使臣,所留下的漢詩、粵謳等作為主要研究材料,還原出自南海至麻六甲海峽、爪哇海這條海上走廊跨境的人、海、陸三方的互動關係。在演講開始,高嘉謙老師先對本書的幾個關鍵詞作出討論與解釋。他首先指出「海國」一詞,即將知識、地緣政治與航海技術,納入海上航路思考的變化過程。「海國詩路」這個題名,便是希望以海洋作為文學的路徑,來看文學在海洋移動的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人文風土、地緣外交政治等方面的樣貌。同時,也看近現代的東南亞歷史社會的變化中,當地華人文學所展現的面向。另外,「風土」一詞也是本書重要的關鍵詞。高嘉謙老師認為「風」可以是風俗、風潮、或人與自然環境所產生的文化等等,「土」則可以為自然環境、港埠、殖民地等人文地理。前人的「風土」觀也對本書有重要的意義,高嘉賓老師整理楊儒賓、和辻哲郎與邊久留對「風土」的看法,認為人所參與自然環境下,產生動態性意義的「風土」,提供了許多可做文章或看問題的不同視角。而文學方面,王德威所提出的華夷風土觀,使高嘉謙老師在看問題時,更加關注行旅者在南洋世界時,如何的觀看以及被觀看、認知與被認知,讓文學路徑在討論時更加有解釋力。最後兩個較為重要的關鍵詞為「移動性」與「軌跡性」,高嘉謙老師認為,軌跡性提醒我們若不關注空間外部連結,也就是人在移動時的往外的軌跡,便很難看到文學在遷徙與發生意義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交纏關係。
全書框架可分為三個部分:「島嶼視界:技術、聲音與華夷風土」、「南海詩路:使節、地方感與地緣政治」、「烽火彼南:華教的詩與史」,高嘉謙老師便以此框架,向現場聽眾介紹本書。
第一部分「島嶼視界:技術、聲音與華夷風土」,焦點關注在海的「視界」以及華夷視角。高嘉謙老師提到徐葆光記錄其出使琉球的過程中,相關的航海技術被轉變為詩的語言,也打開以詩為形式的海洋視野。隨著航路將視線轉向東南亞地區,從描述南洋地區的詩文、竹枝詞等跨境華文著作,來看華人如何看待所處的南洋世界,而包含移民者、土著、殖民者的南洋世界,又是如何看見華人。以「聲音」為主要呈現的粵謳,是在新加坡、檳城等地的嶺南地區華人移民,用以保持其文化與社會面向的媒介。刊登在報刊上的粵謳,不但記錄人生百態,也記錄鄉土,也是抗戰時期南洋華人的政治宣傳的一種文學形式。
第二部分「南海詩路:使節、地方感與地緣政治」則回到清末出外的使節,諸使節或派駐南洋,或往歐洲而航線途經南洋,使節與當地的人文、自然環境產生了文學上的連結。清末抱有國家危亡感的使臣,於其出使過程中,看到成為殖民地的東方海域世界,從其所留下的詩文作品中,也可看出使節們內心有關地緣政治的焦慮感。如一名書記官楊雲史,其派駐新加坡時間已是1907年,他的詩寫的雖是處於南洋的南方,但展現出對位於北方自身祖國重大危機的焦慮。關於新加坡的華文文壇,高嘉謙老師指出清廷派駐新加坡的領事,如左秉隆、黃遵憲,在當地舉辦徵文活動,逐漸開展新加坡的華文文學規模。
第三部分「烽火彼南:華教的詩與史」則重點關注麻六甲海峽北端的檳城,本書特別將時間段選在1940中期。南洋地區華人自清末以來,對中國的發展仍有很大的關注,也有積極主動的參與,在中國政局的變化中扮有重要角色。而1940中期,日軍侵略馬來亞地區,位於檳城的鐘靈中學發生屠殺師生的殉難事件。高嘉謙老師便從此事件,來看二戰時期,戰爭對南洋地區的文人、文學社團、華文教育的影響。在戰前,鐘靈中學許多華文教師都能撰寫華文詩文。在戰爭時,也以詩的形式留下鐘靈中學師生受難的紀錄。鐘靈中學的殞落,不單是對當地華人師生的肉身損害,也是對文化、精神上的創傷。高嘉謙老師還提到鐘靈中學事件與台灣的關係,部分在南洋地區發展的台灣人,可能主動或是被迫與日本軍方合作,協助日本憲兵指認鐘靈中學的學生。
最後,高嘉謙老師進行本次演講的總結。這本書他以海洋為視野的關注點,在自資本主義、殖民帝國發展脈絡來看,殖民者致力經營檳城、新加坡等港埠地區,各港口之間成為互相連結與依存的關係,進一步構成自印度-麻六甲海峽-東南亞各地-中國等東亞地區的航路。這不僅是資本與殖民的航路,也有值得爬梳的文學線索。麻六甲海峽作為航路的關鍵中繼站,華人菁英與勞動力的遷徙,便在此區產生華文文學景觀。因此,在進行東南亞地區的文學討論時,可以就航路世界來串連新加坡、檳城等地區進行探討,打開不同的視角與維度。高嘉謙老師認為,檳城與新加坡作為華人、華文的重要社群聚集環境,牽動了東亞地區航道、勞動、貿易、使節往來等複雜的歷史交纏關係。以此來看,中國近現代所有重要的變革,均同步在東南亞發生,而非單純的自北方的中國往南方的東南亞輸出,而是同時連動的板塊。
在高嘉謙老師結束精彩的演講後,范宜如老師隨即開始自己的分享閱讀心得。范宜如老師認為,台灣雖處在大海之中,但台灣人對海洋的認知與想法仍然不深,也如同對文學的看法,十分單一。然而高嘉謙老師在處理漢詩的過程中,卻能用不同的方式,將漢詩與海、海路、海國等概念進行結合,予以新的認識,這也是本書給讀者很大的啟發點。另外談到鐘靈中學事件的意義,從詩文中率先給予讀者對於戰爭殘酷的認識。鐘靈中學作為在異地的華文教育學校,因戰爭關係使師生遇難、藏書被燬。種種壓力下仍有人願意持續以華文書寫,堅持維持自身文化記憶,自己在閱讀後也感受到很大的衝擊。范宜如老師提到,高嘉謙老師在最後使用「當代華文傷痕書寫」這句話,是在提醒本書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從文學中看到不同的「交會」。以鐘靈中學為例,是在戰爭下受傷的歷史、是推廣華文教育的「聲音」、是台灣與當地的關係等等,都交會在一所學校之中。
再來談到聲音、粵謳與詩歌。粵謳作為聲音到書面語的轉換,可以看在轉換的過程中,產生何種有趣的變化。文人透過詩歌寫作,對如風月場所、徵文競賽、外交活動等進行寫作。展現詩的題材的多元性,也能反映出人的處境。這也是本書另一大意義,讓讀者思考自身如何看待海洋,以及透過海洋看見自己,更進一步去思考自己與文學的連結。范宜如老師認為,研究生應注意高嘉謙老師在書中的提問方式。其在每一篇文章中不斷的提問有什麼連結?有什麼可調整的眼界?能如何重新理解?將書中看似單篇的文章,達到了前後互相的聯繫。
范宜如老師最後也提到,高嘉謙老師很早就關注馬華文學的相關問題。但這本書其中一個很大的啟發為,即便是非常早期、已有許多討論的材料,但放在新的視角中,會生成新的意義。文學研究最大的意義,並不在於追趕流行議題,而是將視角轉換後,傳統如漢詩等文學作品,也能有新的認知與再探究空間。
范宜如老師講評結束後,高嘉謙老師先補充有關粵謳的討論。粵謳作為一種經過文人改造、經聲音轉換為書面體,並刊登在報刊的文學作品。其具有得天獨厚的生產性,在於粵語白話開展的很早,在長期發展下,很多口語字可以寫得出來。高嘉謙老師指出,粵謳寫作的開展可能不僅東南亞,全世界皆有廣府語系移民,且其他地區唐人街也有華人辦報經驗,因此粵謳創作的範圍或許更加寬廣。如梁啟超在日本橫濱辦報時,便出現以粵白文體書寫的政治評論,也是最早以粵白文體承接中國新思想的溫床。該報銷售範圍擴及諸多國家,粵語書寫也隨之蔓延。
在講座的尾聲,范宜如老師用一段話,為本次講座進行總結。在文化接觸過程的互動、縫隙與裂縫,都彌足珍貴。此書像在學術之海中航行,航路上的港口、島嶼等停靠點,都是前人學術思考的痕跡。在這樣以線串連的各點為視角的研究中,告訴我們所追尋問題的答案,本身存在許多可能性,也讓我們用更加謙遜的態度來看待身邊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