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昌峻(臺大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講座資訊//
主題: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說服與鎮服的雙面策略
主講:李若庸(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林美香(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時間:2025年2月5日(三)14:00-15: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臺大出版中心近期出版《說服與政府: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收入於「史學叢書」系列。該書深入探討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在推動宗教改革過程中所採取的策略與手段,並分析其對英格蘭社會與宗教體制的深遠影響。在本次講座中,由作者臺北大學歷史系李若庸老師擔任主講人,臺灣大學歷史系林美香老師擔任主持人。臺大出版中心「史學叢書」系列的主編、臺灣大學歷史系陳弱水老師亦出席本次活動。
引言
在講座中,林老師首先指出,一般人可能認為亨利八世推動宗教改革並無太大困難,畢竟他身為君主,握有絕對權力。然而,李老師的研究顯示,這場宗教改革遠比表面上來得複雜。亨利八世廣泛運用當時的宣傳手冊來塑造輿論,進一步說服人民接受宗教變革;對於拒絕改變信仰、堅守傳統天主教立場的修道院人士,他則採取威權性的手段迫使對方順服,以確保改革政策的推行。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與其跨國王室婚姻爭議習習相關。林老師特別強調,亨利八世的離婚一事,不僅是一樁私人婚姻問題,而是足以引發國家動盪的重大議題。換句話說,亨利八世的婚姻與宗教選擇,與政治權力、國家利益及宗教正統性密不可分。透過輕鬆幽默的敘述方式,林老師將這一歷史議題與現代社會的婚姻觀、宗教信仰及法律制度聯繫起來,使聽眾更容易進入當時的歷史場景。
政治聯姻破裂與宗教改革
針對本書的內容,李老師講述亨利八世如何因為愛上安‧葆琳(Anne Boleyn, 1501-1536),而決意與元配凱撒琳(Catherine of Aragon, 1485-1536)離婚。亨利八世的離婚問題,遠不止是一場王室婚姻的糾葛,它之所以與宗教改革密不可分,是由於其背後牽涉的國際政治與神學論辯。李老師進一步分析,在當時的歐洲政治版圖中,西班牙是無可爭議的強權,而英格蘭則相對勢力較弱。亨利七世(Henry VII, 1457-1509)為了穩固剛剛建立的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極力促成與西班牙的聯姻,因此安排長子亞瑟(Arthur Tudor, 1486-1502)迎娶西班牙公主凱撒琳。然而,這段政治聯姻因為亞瑟早逝而產生變數。為了維持與西班牙的關係,亨利七世決定讓次子,即後來的亨利八世,迎娶凱撒琳。然而,這樣的婚姻安排,是讓亨利八世與自己的嫂嫂結婚,在道德與宗教層面均受到質疑。為了解決爭議,英格蘭方面尋求教廷的特赦,並主張凱撒琳與亞瑟的婚姻從未圓房,讓亨利八世與凱撒琳的婚姻更具合理性。
然而,在婚後二十年,亨利八世開始質疑這段婚姻。他認為自己未能獲得男性繼承人,可能是因為這段婚姻違背了上帝的旨意。而這樣的質疑,最終演變成英格蘭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李老師在講座中指出,英格蘭的宗教改革,並非是由下而上、由民間推動,而是由上到下,由王權主導。由於羅馬教廷不允許亨利八世與凱撒琳離婚,這使得亨利八世最終決定脫離羅馬教會,並將英格蘭教會置於王權之下。他運用 「服從理論」,主張服從國王即是服從上帝,藉此構築自己的宗教權威,進一步鞏固王權。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接受這種的說法。對於堅守傳統信仰並拒絕承認國王宗教權威者,亨利八世採取極端的高壓手段,展現出他統治策略中的威權面向。
李老師進一步分析,亨利八世不僅利用法律手段懲治異議分子,更鼓勵人民彼此舉報,形成一個透過監視與檢舉維繫的高壓政治環境。這種社會監控的機制,使許多人民不敢輕易發表與官方立場相左的言論,即便是無關政治的私下評論,也可能引來官方審訊。例如,批評葆琳的個人品行,或為凱撒琳打抱不平,都會被視為對國王的不敬,進而遭到政府調查。由此可見,亨利八世的統治手法,融合「說服與鎮服」兩種策略。一方面,他試圖透過宣傳與理論來改變國人的立場;另一方面,對於堅持反對者,他則施行鎮壓,確保宗教改革順利推行。
說服與鎮服
李老師在講座中簡要介紹了其著作的內容與架構。他指出,本書分六個章節,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側重英格蘭宗教改革中「說服與鎮服」兩個核心面向。
第一章探討官方宣傳文宣,並分析這些宣傳品的內容與目的。這些文宣不僅包含神學論述,也加入了大量的八卦與宮廷謠言以吸引民眾閱讀。這些材料顯示,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已進入大規模使用「媒體宣傳」的新階段,透過印刷品來傳播宗教與政治理念,改變人們的信仰與立場。這些宣傳品的作者,多為曾在義大利留學的英格蘭知識分子。他們將人文主義與神學理論結合並帶回英格蘭,成為宗教改革的重要推動者。在第二章中,李老師則探討政府如何運用高壓手段打壓異議者,並舉「肯特郡的修女(the Nun of Kent)」伊莉莎白‧巴頓(Elizabeth Barton, 1506-1534)為例。這位修女曾警告亨利八世離婚將招致嚴重後果,但最終仍遭到處決。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專注於1534年英格蘭正式脫離羅馬教廷後的變局,討論宗教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第五章則探討英格蘭的菁英群體在政治忠誠與宗教信仰之間的掙扎。李老師指出,英格蘭的紳士階層在宗教改革中面臨極大的道德與政治挑戰。他們一方面必須「忠於國王」,另一方面他們需要維持自己的「虔誠信仰」。在宗教改革前,這兩者並無衝突;但在宗教改革後,效忠國王卻可能意味著背離羅馬教廷,甚至可能導致信仰上的轉變。在這種兩難之下,出現不同的應對方式。有人選擇流亡國外,以避免在忠誠與信仰之間做出選擇;另一些人則試圖調和新舊信仰,透過新的神學詮釋來維持表面的忠誠與宗教信仰的連貫性。李老師將這種處境概括為 「忠君或虔信」的選擇,並指出這不僅是十六世紀英格蘭紳士的困境,也是宗教改革時代普遍存在的難題。第六章的焦點,轉向修道院的命運,探討其在英格蘭宗教改革中的遭遇。修道院為天主教信仰所獨有,成為宗教改革運動的攻擊對象。1540年,亨利八世下令解散全英格蘭的修道院,導致數百年來英格蘭不再擁有修道院制度。為了讓讀者能夠親自探索這段歷史,李老師特別在書中附上地圖,標示這些修道院遺址,使有興趣的讀者能夠實地考察,親身感受宗教改革的歷史遺跡。
被壓迫的人民
李老師在講座中談及他的研究目的,強調關於亨利八世的學術著作已經相當豐富,但大多數作品聚焦於政治決策與王權運作,較少關注在這場高壓宗教改革之下,人民的真實感受。因此,他希望透過審訊記錄,深入理解當時普通民眾的思想與應對方式,展現這場變革如何影響社會各階層。李老師特別舉雷金納德‧波爾(Reginald Pole, 1500-1558)為例,來說明個體如何在政治與信仰的夾縫中掙扎。波爾出身貴族,擁有前朝王室血統,這使其容易遭到新王朝的敵視。然而,波爾意外受到亨利八世的賞識,被送往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Padova)深造。但當亨利八世決定脫離羅馬教廷並推動宗教改革時,波爾開始與國王漸行漸遠,並在學術研究中質疑英格蘭宗教政策的合法性。得知波爾的想法後,亨利八世開始透過家族與朋友不斷向他施壓,試圖迫使他表態支持宗教改革。然而,波爾始終未能認同亨利八世的宗教政策,並最終前往羅馬接受教皇庇護,並被封為樞機主教。此舉使他正式與亨利八世決裂,並試圖藉助教廷的影響力,讓英格蘭回歸天主教信仰。為了讓聽眾了解波爾的掙扎,李老師朗讀他寫給母親與朋友的書信。這些信件展現了他在「忠君或虔信」之間的艱難選擇。他最終選擇了後者,但也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這導致了母親與兄弟遭到處決。
總結
在講座的最後,林老師提到李老師過去在其他地方常提到的八字真言,用以總結英國宗教改革的性質:「由上而下、且戰且走」。前者強調這場改革是由王權主導,而非民間自發運動;後者則反映了亨利八世在改革過程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據局勢變化,逐步推動政策。林老師進一步指出,英格蘭曾數度改宗。從亨利八世的國教改革,到瑪麗一世(Mary I, 1516-1558)復興天主教,再到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603)重新確立英格蘭教會,這一系列變動導致社會動盪,也使得民眾的信仰選擇與政治忠誠產生嚴重衝突。她特別強調,在這樣的背景下,宗教信仰不再僅僅是個人的靈性選擇,而成為一種必須表態的政治行為。例如,在新政權下,人們不得不進行效忠宣誓,這意味著個人信仰失去了沉默的空間,宗教已經徹底政治化。
QA時間
在討論環節中,聽眾提問留學歐洲的英格蘭人對宗教改革的影響。林老師回應,指出此現象不僅發生於十六世紀英格蘭,當代統獨議題亦受海外留學生影響,歸國者往往帶回不同政治與思想觀點,促成國內辯論與改革。李老師進一步回應,十六世紀英格蘭留學生在宗教改革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瑪麗安流亡者」(Marian Exiles),即是在瑪麗一世統治時期流亡至日內瓦(Genève)等地的英格蘭新教徒。他們吸收加爾文主義(Calvinism)思想,並伊莉莎白一世即位後回國,推動激進的清教徒運動,深刻影響英格蘭宗教與社會發展。
另一位聽眾詢問都鐸王朝的政治宣傳手段,特別是視覺圖像的作用。李老師坦言,他的研究重心並非圖像史,但具她的研究經驗,認為圖像在英格蘭宗教改革的宣傳上,並沒有特別重大的效用。
接下來的討論,觸及亨利八世的財政問題及解散修道院的動機。李老師分析,亨利八世繼承了父親積累的財富,因此即便亨利八世熱衷戰爭,財政仍舊穩定。解散修道院為額外財源,而非財政必需。修道院土地被分配給王室支持者,用以強化王權。
最後,亦有聽眾詢問,目前已有眾多研究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書籍,這本書能夠有所突破的關鍵點為何?李老師指出,他認為這本書與其他相關研究最大的不同,在於關心政策下的人如何回應英格蘭的宗教改革,以及他們受到的壓迫與轉向,這是過去研究較少關注的面向。
李老師另外指出,近年來世界史視角興起,研究範圍從英格蘭本土,擴展至大英帝國,學界亦重新思考宗教改革在全球史中的位置,探討其對亞洲、美洲與非洲的影響。對此,林老師推薦《新教帝國:全球化與改革》(Protestant Empires: Globalizing the Reformations)一書,探討宗教改革如何促成新教全球化。在此,兩位老師皆認為,專題研究與全球史應相互補充,不可偏廢。例如關注蘇格蘭傳教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 1836-1921)對臺灣的貢獻,即可從臺灣出發提供研究的新視角。
在講座的最後,李老師表示,透過這次的寫作與修訂,他發現了撰寫不同國家歷史的核心問題意識會有不同。雖然李老師並非是中國史的專家,但他認為中國史的核心問題意識,是「為何中國會被西方擊敗」,因此很多不同的研究課題都會若有似無地回應這樣的問題意識。而英國史的核心問題意識,則是「為何英國會如此強盛?」理解此點後,就可以看懂許多現有的英國史研究成果。
講座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