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寫作前的準備工作
「資料檢索、解釋分析、寫作」為學術論文產生三要素。就學術論文的產生來說,這三個要素並非依次完成,而是交替遞迴的過程,如此說來,寫作並不是研究的最後階段,而是持續跟隨著研究。雖然如此,開始論文寫作之前,還是要做一些準備工作。
1.1訂定題目
論文題目通常簡潔陳述題旨。訂定題目,可從下列三個面向考量:這個研究「做什麼」、「為什麼」或「怎麼做」,任選其一或其二切入並組合關鍵字,如下面【例1】,「古漢語斷句」是這篇論文做什麼,「序列標記方法」則是怎麼做。
了解題目訂定的大原則後,仍有些細節需要注意。其一,有些人習慣在題目尾端以「研究」二字作結,其實若論題陳述清楚,通常不需要在最後加上「研究」二字,像是「以序列標記方法解決古漢語斷句問題研究」、「福山永久樣區土壤養分之循環與季節性變動研究」,若加上研究二字結尾,讀來反而繞口。其二,題目過長。若題目超過二十字,讀起來會較顯吃力,此時,可採兩段式寫法,即以主標、副標的方式書寫。主、副標之間,常以冒號或破折號區隔,冒號、破折號前後有某種邏輯層級。比如說【例3】「臺灣社群支持型農業研究」是論文主題,「以宜蘭島嶼農場為例」則是將這個主題限縮到一定範圍。【例5】「語言之認知研究」是這篇論文做什麼,「從譬喻看文化」是從「譬喻」這個面向切入此主題。不過,在字數不會過多的情況下,單句陳述較兩段式來得簡潔明白。像是【例1】,若改為〈古漢語斷句問題:以序列標記方法解決〉,就沒有原來的形式來得簡潔。
例1 以序列標記方法解決古漢語斷句問題
例2 臺灣鯨豚擱淺的時空分布
例3 臺灣社群支持型農業研究:以宜蘭島嶼農場為例
例4 福山永久樣區土壤養分之循環與季節性變動
例5 從譬喻看文化:語言之認知研究
1.2擬訂研究計畫
每個學科都有其核心價值,應根據核心價值,確認論文中心思想,擬訂研究架構。正規的研究計畫,包括為人所熟知的國科會形式,研究計畫內容應包含題目、摘要、正文、參考文獻。研究計畫摘要與論文摘要偏重不同,重點偏向研究的「前置工作」。正文則至少要能處理到研究相關背景、動機及確立研究問題、研究方法。若非為申請計畫,僅為自己的論文研究撰寫計畫,那麼,研究計畫可用綱要或樹狀圖方式草擬。為自己的研究擬訂一份研究計畫,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事項:
一、要能確立研究問題,有了研究問題,研究主題方有核心骨架。
二、要擬想關於該問題的解決或相對應的詮釋方法。
三、應預估所需研究時程,這對沒有經驗的初學者尤其重要。
研究計畫擬訂階段,盡量蒐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並研讀,待論文完成後,則只羅列確實引用過的文獻。研究計畫撰寫階段,若能與指導教授充分溝通,更能確認研究切入點與可行性;與專業領域同學切磋琢磨,或能照見自身計畫的缺失,相互砥礪;與非專業領域的其他學術研究者或親朋好友分享研究構想,有時亦蘊藏靈光一現的機會。總之,盡量不要只埋頭做自己的研究,一開始就要認定,研究計畫最終要行諸文字,是要寫出來給別人看的,最終要能說服他人。
1.3確認學術寫作格式
學術寫作格式包括論文架構、資料引用、附註、圖表、數理及標點符號、參考文獻等格式規範。目前有Endnote等書目管理軟體可協助論文格式的編輯,使用起來省事得多。惟Endnote雖提供多種格式套件,但不盡然能符合每個學科領域的格式要求。此外,Endnote設計範本為英文論文,若直接套用在中文論文,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因此,論文格式仍須參考常見的幾種格式手冊或網站。
國內目前常見的幾種主要格式如下:
一、MLA Style:由美國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所出版的格式手冊,適用文學、語言學領域。
二、APA Style: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出版的格式手冊,適用多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商管、經濟、教育、謢理、新聞、大眾傳播、行為科學、政治、法律等領域。
三、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簡稱芝加哥格式。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所出版的格式手冊,適用人文社會領域。
四、IEEE格式:由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制定,適用於工程技術領域。
五、其他參考格式:許多領域的一級期刊都有搭配使用的專業引用格式,寫作前最好能依自己的專業領域再做確定,以下列舉幾種:
・AIP(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Style)
・AMA(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Manual of Style)
・ACS(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Style)
・ACM(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 Style)
・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BE(Council of Biology Editors)
・The Bluebook(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
・Harvard or Vancouver reference style
1.4寫作過程
許多人遲遲不動筆,理由是「尚未想好,恐怕日後想法改變,又要再改」。其實,論文很難「想好再寫」,我們總是邊想邊寫,這樣才合乎寫作過程。寫作過程是這樣的:
一、由構思到大綱建立
決定論文主題後,或條列,或畫圖,用鉛筆隨意在紙上寫下幾個關鍵詞或幾句話。對著這個看似隨意而就的草圖,假以思索,抽絲剝繭,就能發現其中的邏輯次序。在這個過程中,或者會縮小討論範圍,也許還會產生新的想法。不論如何,多次動手排列組合,反覆統整,就能擬出一份大綱,建立初步架構。多數人都會忽略大綱的重要,然在整個寫作過程中,這個步驟不可或缺。若此階段所建立的大綱基礎紮實,文章架構也會穩固許多。
二、草稿
根據大綱,謹記寫作目的與對象,設想所要表達的事理邏輯,逐一設定段落主題,並以適當字句,寫就為文。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組織意念」、「合乎邏輯」,因此,只需要將你想表達的事理逐一記下,不須花費太多心力在斟酌字句上,更不必力求句句完美。這時,即使你的草稿再怎麼凌亂,也要相信自己,你其實已經將論文最關鍵、核心的部分寫出來了。
三、多次修整
寫下來之後再次檢視,這時候,你的身分不僅是作者,也是讀者。如果文句語意呈現與原來所想表達事理不符,或有任何邏輯不通的地方,便著手修改。讀來有斷裂感的地方,可能是論證不足,需要增加字句;反之,若語意顯得重覆纏繞,就減省字句。也可以更動語序、句序,甚至段落順序,藉此讓寫作邏輯更能呈顯。如此反覆數次,便能在邏輯思考與語意表達間取得平衡,寫出令你滿意的完稿。如果暫時沒辦法看出問題,可先擱著,數天後再拿出來檢視,也許更能發現原先未能察覺的寫作問題。
四、校訂
首先,檢查大小標題是否與內文主旨相符,並從大小標題檢視文章推進邏輯是否順暢。其次,檢查用詞正確與否,統整破碎段落,去除贅字、校訂錯字,並確認標點符號使用無誤,提高可讀性。最後,格式是一般人較容易忽略的部分,應統一標題與內文之字型、字元大小、行距、邊界等。最後這個步驟,雖然處理起來較為繁瑣,卻能讓論文看來更為完整。
以上幾個步驟,並非不可逆的過程,尤其是第一到第三個步驟。書寫者不必抱持義無反顧,勇往到底的心思,力求一氣呵成。書寫論文時可視自身需求,往復循環這幾個步驟。不應強求初稿就能充分展現研究全貌,亦勿奢求下筆即成雋古名作。不論如何,先行諸文字,才能幫助自己再次確認想法。反覆修改,直至書寫竟稿的那一刻,才能確實逼近自己的研究成果。從事學術論文書寫時,應牢記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