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活動現場 / 2015 臺北國際書展 / 臺大出版中心參與2015臺北國際書展, 搭建知識之橋,讓學術出版走向社會

臺大出版中心參與2015臺北國際書展, 搭建知識之橋,讓學術出版走向社會

 教育部吳思華部長及本校楊泮池校長, 與2015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開幕儀式出席貴賓合影。

2015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以「搭一座知識的橋」為題,以高大的木質書橋,強調學術知識向社會與世界開放。

大學裡的學術出版,如何與社會對話?如何推向國際?臺大出版中心今年以「搭一座知識的橋」為題,參與臺北國際書展,為學術出版品與大眾讀者及國際社會搭起橋樑。展位設計與由臺大出版中心與臺大實驗林合作,在現場搭建一座高達4公尺的巨型木質書橋,以強烈的視覺印象吸引讀者走進學術出版的世界,感受好書歷久彌新的閱讀價值。

由臺大出版中心發起的「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今年為第三度參與臺北國際書展,於2月11日至16日期間舉辦。參展各校於臺北書展首日舉辦了開幕儀式暨聯合記者會。楊泮池校長於聯展開幕儀式致詞時表示,由於臺灣使用正體中文,保有很大的文化優勢,想認識華人社會、政治、歷史的演變,一定要透過臺灣的出版品來瞭解。因此大學出版社在知識傳承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必須如同展場這座書橋,由校園走向社會,並持續地出版學術專書以傳遞知識。例如在臺大MOOCs課程裡受到廣大歡迎的中文系歐麗娟教授,她最新出版的《大觀紅樓(綜論卷)》,就是讓學術知識普及至一般大眾且叫好叫座的出版品。

教育部吳思華部長在聯展開幕儀式中指出,由於學術專書是大學與社會對話的重要管道,教育部近年鼓勵教授寫專書、鼓勵大學出版專書,提升臺灣學術發展的實力,未來也將對大學出版專書,挹注更多經費支持。吳思華部長認為,教授不僅要寫書,也需要與讀者對話,在書展中多場次的講座活動,就是讓學術界的「大師」直接面對讀者,現身說法分享創作過程的最佳場合。

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計畫主持人、臺大出版中心主任項潔認為,外界覺得大學出版的專書生硬難懂,銷路可能不好,其實不然。雖然大學出版社不以營利為目的,原本並不期待能賺錢,但還是有不少暢銷書,如臺大出版中心去年出版的《戰後臺灣政治史》、《總力戰與臺灣》,在市場上取得很不錯的成績。所以他對臺灣的出版環境很樂觀,好的出版品還是會被看見、被肯定。另外,項潔主任亦指出,大學出版社的文化使命,在於將正體中文學術書籍推到國際,期許大學出版社聯展在未來有更多成員加入,攜手將正體中文學術書籍推到國際舞台。

本屆臺北國際書展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除了臺灣大學之外,還有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共八所學校的大學出版社共同參與;並特別邀請中興大學出版中心與成大出版社兩家新成立的國立大學出版社,作為嘉賓一同參展。十所大學一共展出近年出版的3000多冊的出版品,更有26場書籍講座活動密集地集中在六天的書展展期中舉辦,以精彩的對談內容,帶給讀者最豐盛的知識饗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