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前線
文/林宣瑋 (臺大歷史系學生)

臺大出版中心於11月9日在誠品信義店,舉辦「金門,作為一種政治記憶」新書講座,邀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國史館館長吳密察教授,一同分享宋教授新書《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當天適逢美國總統大選日,共和黨候選人川普贏得勝利。宋怡明教授打趣道:「我2001年去金門時,剛好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跟今天一樣,也是影響世界的一天。」
邊緣的前線、前線的邊緣
宋怡明教授於1980年代來臺求學,當時臺灣居民非經許可不能去金門,金門對臺灣人而言是座神秘的島嶼。後來他前往廈門念書時,雖然離金門只有幾尺之隔,但仍認為那是個「永遠沒機會去的地方」。
今天的金門是個邊緣化的地方,但從前的金門一點都不邊緣。可以說它是世界、兩岸、冷戰的中心;它是一個前線,是國共的前線、也是自由世界對抗共產主義的前線。1949年的古寧頭、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差點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透過金門的歷史來理解中華民國史、海峽兩岸關係,可以從小地方看大問題。金門成為理解冷戰的一顆鏡頭,算是地緣政治學的熱門議題,受到不少關注——「金門雖然小,但很有意義。」
在因緣際會下,宋怡明教授第一次踏上金門,剛好遇到2001年9月11日911恐怖攻擊事件,當他因為滯留金門而開始接觸當地時,卻發現:儘管有不少書籍談論金門,但對於島上居民如何度過這段軍事化的歷史,學術界卻少有關注。平民百姓如何在戰爭社會中生存,是他最感興趣的部分。也因此,他選擇以金門為研究課題。
軍事化(militarization)是《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書中最重要的概念,其根本定義是一個國家如何透過行動加強軍事力量。不過,宋怡明教授在這本書中擴充了這個定義,認為:某一個社會或國家如何被軍事制度、國家安全制度控制,而軍事安全如何成為國家社會的評價標準,並且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綜觀整個20世紀,軍事化不僅是歷史的問題,而是持續發展的進程。
金門從50年代開始軍事化,具體而微地體現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50年代的國民政府很怕地下共匪、間諜經由金門游回大陸,於是也害怕一些來自大陸的阿兵哥思鄉回家,因而厲行漂流物管制政策,在當時的檔案常可看到輪胎、籃球等物品被禁、不見遭罰的案例。現在看起來很可笑,但宋怡明教授開玩笑道:「不過國軍的擔心好像未嘗不無道理,當初在金門當兵的林毅夫,不就是一個成功游過去的例子嗎?」
偶然的邊緣
金門在歷史的獨特地位其實很偶然。1949年古寧頭戰役,金門成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僵局前線。從1950到1980年代之間,金門堪稱為世界歷史上軍事化程度最高的社會之一。
古寧頭的偶然勝利,也讓蔣介石也認為金門、馬祖是光復大陸的跳板,因此保護金門成為重要任務,派遣大量軍隊進駐當地,也影響了百姓的生活。當時金門人口約八萬,駐軍人口雖是機密,但大概約十五萬,比常住人口多兩倍。50年代這群外來軍人都是住紮在老百姓家。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被動員去做後勤工作。每個村落也有發號施令的指導員。
金門本來是個僑鄉,男性多外出謀生,金門的男女比例一直十分懸殊。但是1949年國軍進駐後,大量的阿兵哥湧入島內,女多於男的情況瞬間逆轉。這個衝擊也讓金門的婚姻市場產生重大變化,女性平均結婚年齡開始降低,甚至出現女童12、13歲就出嫁的情況。女性的「供不應求」也讓金門當地的聘金節節攀高。政府以為金門的早婚率是文化落後的緣故,在做了所謂的三八(高聘金)調查後,甚至舉行現代化婚禮,以免老百姓為了嫁娶傾家蕩產,但事實上,導致婚姻市場變化的一大原因就是來自於駐軍政策本身。
地緣政治化有另一層意思:地緣政治如何影響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濟、宗教甚至記憶等社會因素。
古寧頭戰役之後的八二三砲戰,更是讓金門人全神戒備。為何毛澤東要發起這場砲戰,仍是尚未定論的議題,但五十多萬枚飛到金門的砲彈,讓許多金門小孩撤退到臺灣,造成家庭骨肉分離。但另一方面,這些事件也讓金門人格外有榮耀感,宋怡明做口訪時發現,當地老人莫不認為是自己創造了歷史,形成當地獨特的歷史記憶。而這樣的「戰績」也讓金門握有政治籌碼,足以和臺灣本島談判。
不尋常地方的尋常生活
60年代的金門也成了三民主義模範縣。政府為了提高當地衛生水準,提倡滅老鼠運動。縣政府規定每家每戶定期需繳交規定的老鼠尾巴。這項捕鼠運動也是當地重要的庶民記憶,大家都記得多久要抓一次老鼠。當時的軍方非常害怕鼠疫,害怕駐軍會大量死亡。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鼠疫都是因為當地居民不注重衛生,才導致老鼠成災。但宋怡明認為,也因為政府為了維持大量駐軍屯軍糧,挖了許多防空洞屯放軍糧,反倒使這些空間成為老鼠的繁殖天堂。
為了因應政府的要求,金門人發展出各種策略。例如多抓公鼠不抓母鼠,或是只砍老鼠尾巴,以確保鼠源不會中斷;甚至還出現鼠尾交易市場。老鼠尾巴也成為一項歷史記憶,老人們喜歡談如何捉弄政府,例如找到類似的草蒙混過關、或是將長尾巴截成幾節分段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同時期的中國大陸也在厲行破四舊、除四害的運動。兩個敵對的政權卻發展出相似的政策。
與談人國史館館長吳密察老師則補充宋怡明教授的研究淵源,是結合歷史學與人類學的華南學派。「歷史學者愛看白紙黑字,人類學者則是對白紙黑字採取警覺態度」,這兩個學科彼此之間常起衝突。幽默的他,提到自己妻子也是人類學家,與身為歷史學家的他常有意見不合的地方,可見兩邊水火不容。「能將這兩種不一樣的學科兜在一起,這是相當高難度的。」
對宋怡明來說,金門人的「小確幸」,就是是他想談的大事情。這是個不尋常的地方,也已經有許多偉大的研究,但長期以來民眾對金門的理解都只剩下戰爭,好像忘掉了:居住在這裡的老百姓,一天也是二十四小時,也跟常人一樣,種田、吃飯、睡覺、做生意。「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史學研究方向,將原本很枯燥的東西往社會史的方向做,開創冷戰史研究的空間,體會到戰爭社會真正的聲音、感受。」
再回到學科本身。吳館長興嘆,一般做國際關係、戰爭研究的人,常常只想到要去國家檔案局看外交、國家檔案。「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他們都不會想到要去真實的地點走一走。」宋怡明之所以能寫出這本書,就是他真的到了地方走一走,看到了不尋常地方的尋常生活。而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金門大業
在場的國防大學退休教授、現任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梁懷茂先生,正好是民國39年到金門的阿兵哥。他是胡璉將軍的部下,曾擔任過古寧頭村的指導員。他向聽眾分享當年金門在戰火下重生的種種歷程。「當村指導員的時候,大概三天三夜不睡是很平常的。因為金門老百姓的生活安全、教育、生活方式都要照顧。」他在1961年又回到金門,在那邊當了三年的人事科科長,因此對金門許多政策相當熟稔,他也認為這是一本「堂堂正正的好書」,將金門的「大業」清楚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宋怡明說:他希望用平順、有趣的語調寫出這段歷史,希望呈現大歷史下的小老百姓,「注意這一面會讓人更深刻、更全面。也可以注意到冷戰結束、國共談和,對生活的影響。」
軍事化在1950到80年代深深地影響了金門。隨著海峽兩岸的交流與臺灣民主化,90年代的金門進入去軍事化的歷程。但對金門而言不完全是好事,很多家庭原本靠阿兵哥生意維生,反而因此陷入經濟危機。
即便現今已經去軍事化,金門仍未擺脫地緣政治的影響。中國的崛起,讓金門面臨新的挑戰,包括金門要不要建跨海大橋、建賭場、從大陸引水。這些政論都跟金門的地緣政治有關。《前線島嶼》中可以看到軍事與地緣政治如何搓揉成一個文化,如今,這個文化並未隨著時間消失,而軍事化的危險也有再出現的可能性。當今金門所思考的問題,其實也是臺灣、甚至全亞洲都要思考的問題。在一定的程度上,金門又是一個新的前線,而這次,金門又可能成為全亞洲的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