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歲月.迴轉人生——「搏命防疫的蚊子博士:《我的學思歷程9》書籍分享」講座側記
文/楊勝博(臺大臺文所博士候選人)
2017年2月10日,臺北國際書展第三天,臺大出版中心邀請知名蚊子專家連日清教授,和我們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和研究經驗,並邀請國防醫學院林昌棋教授擔任主持人。林教授說,曾在連教授66歲的時候,到過對方的辦公室,看到非常多的蚊子標本。那時連教授正在做實驗,工作神情相當專注,也因此有如此傑出的研究成果,對世界各地的瘧疾防治都有所幫助。
青春歲月:從打字員到研究員
連教授現在已經91歲,但還是相當有精神。看到現場的來賓不少,也難掩歡快之情。他說自己出生在日治時期的大稻埕,讀過公學校、念過高等科。臺灣那時開始實施義務教育,給日本人讀的是小學校,給臺灣人讀的是公學校。後來公學校改為國民學校,他也成了國民學校畢業生。畢業後找工作,聽說臺北帝國大學(就是現在的臺大)熱帶醫學研究所需要招募助理,前去應徵並獲得錄取,發現日本人在熱帶研究上真的很下功夫。
連教授還記得,那時的所長是大森南三郎教授,京都大學畢業,博士論文研究臭蟲,在進入熱帶研究所之後,專攻瘧蚊研究。一開始,連教授擔任大森南教授的英文打字員,而打字需要正確性,他因此記下許多單字。另外,因為打字聲音太吵,每當有客人來訪,大森南教授會要他暫停打字,旁聽自己和客人的談話,對連教授來說,等於是免費上了一堂課。
但是如果一直當打字員,也不太可能真有做研究的機會。連教授當時就向研究室的森山忠光主任要求觀察蚊蟲標本,對方給了他十組標本讓他推斷品種,結果讓主任大感訝異,沒有人指導居然全都推斷正確,於是再給他十組標本,依然推斷正確。後來大森南教授得知此事,立刻讓他從打字員升格當研究助理。
以前的圓山動物園(現在的臺北市立兒童新樂園),附近池塘裡蚊蟲孳生眾多。所以,大森南教授要他每週都去採集蚊蟲,好知道瘧蚊在什麼時段最多。有次,他找到沒看過的蚊子給教授鑑定,但教授對其他蚊子沒興趣,要他去某本書裡去查詢,最後發現那是「呂宋妙蚊」(Mimomyia luzonensis)。而這次的經驗,也讓連教授決心提升英文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讀懂歐美的第一手資料。
後來,因為戰爭的緣故,17歲的連教授被徵招入伍。部隊知道他的背景,所以直接讓他加入防疫部隊抗瘧小組,接受臺北帝國大學昆蟲系助教授(等於台灣的副教授)小泉清明的指導。由於當時沒有培養瘧蚊的技術,必須每天去採集蚊蟲,部隊擔心他一個人危險,讓他和一名上等兵搭擋進行採集工作。
迴轉人生:戰後的轉職與重返研究
戰後,小泉教授將研究成果以日文寫成論文,並署上他和連教授的名字,交給繼任的洪式閭所長。但新所長認為,戰後不宜用日文發表,讓他改寫成英文稿。最後改寫的成果讓所長相當驚訝,一個沒讀過大學的學生,可以用英文完成論文,後來就讓連教授協助進行研究工作。
但是,當時中國陷於內戰之中,研究經費遲遲沒有下落。家境清寒的連教授無法維持生活,只好再找其他工作養活自己。正好臺灣水泥公司在招募打字員,薪水很好,每個月還有配給白米。於是從熱帶醫學研究所離職,開始在臺泥上班。
之後他在臺北念補習學校,想要讀師範學院英語系,考上之後,在工作與求學之間猶豫不決,最後選擇就學、放棄工作。記得那時父親非常生氣,連教授一怒之下離家出走,後來想到母親可能為自己擔心了一整夜,心覺不忍,所以隔天就回家,即使讓父親處罰也無所謂。
四年之後,連教授從師大畢業,馬上就要去服兵役。本來照軍方規定,畢業生要到鳳山接受預備軍官訓練,但後來他考上陸海空翻譯班,所以就不用到鳳山受訓。後來在嘉義、臺南、高雄等地,每四個月一輪換地方服役。在役期快結束的時候,臺灣省瘧疾研究所成立。退伍後,連教授申請擔任研究人員,但手上師大英語系的學歷,被質疑說不是理工科,怎麼能來做研究?還好臺大提供他在熱帶醫學研究所的服務證明,才被勉強錄用。
連教授後來在研究所表現良好,甚至美軍要進行蚊蟲調查時,也指名邀請他過去參與調查,因為他在蚊蟲鑑定與採集上是專家。但是,所長不同意讓他離職,只能用兼職的方式加入美軍研究團隊。臺美斷交後,美軍離開臺灣,他們認為先前採集的標本,是屬於連教授的採集成果,因此將標本都留給連教授。現在他家裡有非常多標本,日前決定將這些標本捐給臺中的中興大學,作為教學與研究的資料。
提問與回應
現場提問其實相當踴躍,從臺灣最早的研究報告何時出現、日本在臺灣的蚊蟲研究最早從何時開始、是否因牡丹社事件讓日本注意到瘧蚊問題,這一類的歷史問題。或是詢問老師在採集過程中,是否因此生過病。最後,詢問老師為什麼防疫問題至今未能根治、是否有方法有效阻絕登革熱。
老師提到,最早的研究報告,是英國人製作的。這些文獻目前都收藏於臺大圖書館,但只能在館內閱讀。另外,牡丹社事件時發生的瘧疾感染,日方誤以為是熱病,後來發現可用奎寧(quinine)醫治才確診為瘧疾,日軍接收臺灣後,軍方也因此傷亡慘重。在此之後日本人才成立熱帶醫學研究所,優先進行瘧蚊研究,發現了十五種瘧蚊並製作成紙本報告,戰後並沒有新發現的瘧蚊,可知當時的研究做得非常徹底。其他種類的蚊子,當時發現了六十種,後來增加到一百三十種,其中有二十九種是由連教授發現、命名的,所以有個外號叫做「蚊子人」。
因為調查而生病這件事,連教授說他會事先服用瘧疾藥物再去採集,所以沒有得過瘧疾。但是,有次去蘭嶼調查時罹患恙蟲病,一開始被當成感冒,後來才確診為恙蟲病,還好有特效藥,不然差一點就沒命。另一次,是到高雄進行調查,結果一回來就登革熱發作。他認為,登革熱沒有辦法根治,和人們的習慣有關,如果經常清理積水容器,病媒蚊根本不可能孳生。除此之外,人才的斷層也是個問題,他在退休前培養的一批研究者,現在也多半退休了,懂蚊蟲的人不在單位裡,也導致問題無法妥善解決。
最後,如何解決登革熱的病媒蚊的問題,連教授認為可以用糖水和硼酸製作毒餌,或是使用電蚊燈,而且要記得時常清理蚊蟲,才能有效對付登革熱。他開玩笑的說,要根除登革熱,或許可以從研究如何做糖水開始。於是,這場充滿熱帶感的講座,就在歡笑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