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活動現場 / 「他者,凝視:《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新書分享會」側記

「他者,凝視:《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新書分享會」側記

「他者,凝視:《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新書分享會」側記

文/楊曉珞(臺大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左起為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項潔、臺大人類學系副教授童元昭、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副教授歐尼基

講座資訊
主講:項潔(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童元昭(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歐尼基(Niki Alsford)(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副教授)
時間:9月12日(星期三)15:00-16:30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大出版中心於今年9月份出版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胡家瑜教授與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歐尼基(Niki Alsford)副教授共同編著的《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一書。在本書的新書分享會,邀請到當初規劃促成本書出版的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項潔主任,以及本書作者之一歐尼基副教授一同介紹本書的出版緣起與內容,並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童元昭副教授到場分享幾種閱讀的角度。

海外帶回珍貴藏品影像

項潔主任表示,這本書的出版規劃許久,最早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期便已開始向海外搜集臺灣文物,當時由胡家瑜教授到各國博物館進行海外民族學/人類學的藏品蒐集,與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重要博物館,簽約取得影像授權使用,建置了「海外博物館:臺灣民族學藏品資料」網站。其中大英博物館有390件臺灣藏品,胡教授提出協助整理與撰寫說明,成就後續出版的這本書。本書的特色是裡面的影像都有故事,不只是藏品本身的故事,而是與其他人類學影像結合,因此極具參考價值。例如,郁永河曾寫到臺灣原住民以白獅犬的毛製成衣服,但現今沒有人知道衣服的模樣,在大英博物館居然有一件,驗證了狗毛織布技術的存在,收入本書,當初胡教授為了確保是狗毛還送去化驗DNA,可見這本書確實花費兩位編著者很多時間才得以完成。
國史館吳密察館長補充說明,胡家瑜教授於英國留學時,在師長引介下進入大英博物館庫房參觀,從此開啟這個工作,她最初是以克難方式走遍歐洲主要博物館,在數百萬件藏品中找尋臺灣的物品並拍照,工作非常艱難。胡教授希望這些臺灣原住民的藏品可以對當代原住民族文化復振、工藝發展有所幫助,希望大家儘量用她從國外帶回來的東西。

大英博物館藏品的訊息與其他

童元昭副教授從幾個角度分享這批大英博物館的臺灣藏品所透露的訊息。首先是文物蒐藏的背景透露的訊息,書中370件文物來自17個收藏家販售或捐贈給博物館,當時不同的人基於通商、傳教、學術等不同目的來到臺灣活動,而又分別因為移動路線的不同、臺灣族群分佈的不同、採集者網絡與經營方式的不同,使這些採集者取得不同的藏品。中介者在此也擔任重要角色,當時要進入臺灣並不容易,中介者會影響到採集者能看到什麼、獲得什麼,例如,學者因領事館的人脈而拿到萬金莊的文物,甘為霖牧師因為探視中部五個教會而取得當地文物,由此可見官方、教會、學術網絡間有交流合作。但他們的網絡也有獨立發展,例如甘為霖自己到南部山區,因當地傳道人的親屬關係,得以暫住兩個星期並取得文物。此外,由於當時難以深入山區,外來者能接觸到的是平地和山腳下的族群,因此有許多萬金以及西拉雅、巴宰與噶哈巫的物件。另有高比例出自中北部山區泰雅、賽德克的藏品,是源自日本政府在1910年日英博覽會後捐給大英博物館的衣服與織品。
另外,本書也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這批文物中的原住民文物與原鄉社群有關,但缺乏具體脈絡和細節,只能從形制判斷和推測。當文物缺乏脈絡,如何與原來所屬族群連結?族群如何找回記憶和技藝?如何成為文化復振的材料與力量?其實,我們可以從藏品中看出背後的脈絡,由素材去進行不同層次的文化復振,例如,北部與中部泰雅與賽德克強調織布工藝,而南部很快接受棉布,特點是在繡功上表現美感。至於如何作為文化復振的養分?對整體原住民族、族群、部落或家等不同群體有什麼不同的意義?則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
最後再提出一個思考的角度,這些藏品對大英博物館來說數量很少,但也不是不足以展示,它們是如何出現在展中?是否有被借展?被誰借展?有誰來研究?這是另一可以問的問題。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很精彩,但這只是讓我們認識那個時代某些人生活的部分,我們若要看那個時代,還要看其他東西才能更趨近那個時代的脈絡。

生命記憶的呼喚:博物館藏品與臺灣原住民族連結之重啟

本書作者之一的歐尼基(Niki Alsford)副教授表示,這本書屬於三階段的計畫,第一階段是藏品數位化,第二階段是書籍出版,第三階段則是重新展出這些藏品,他在學術生涯中一直持續參與這項計畫,負責的主題是有關捐贈者與搜集者,也就是這些藏品如何被搜集、如何抵達大英博物館,尤其是藏品與搜集者之間的跨國聯繫。透過關注這些捐贈者的背景,能探討藏品另一層次的訊息,並透過這些訊息解讀藏品,因為一件藏品之於原有地方的意義對收藏者、捐贈者的意義都各自不同,這將會影響到參觀者看到的畫面,因此一件藏品要透過不同角度去做不同的解讀。
第一類的採集很多是透過禮物交換而來,多由長老教會取得,而因為教會分佈的差異,臺灣大甲溪以南的文物流入英國,大甲溪以北則流入加拿大,可見藏品相關資料關係其去處。另一方面,在一些影像的註解中會揭露禮物交換的過程,例如甘為霖牧師以一把來福長槍交換織花狗毛上衣,但他也有蒐集許多漢人物件,透過他的筆記可以看出是他私人使用的物品。此外,不同採集者會因他本身的興趣去採集,例如安慕理牧師收藏的喪禮衣飾。
第二類的採集是透過科學化分類為依據。19世紀末,作為新興科學的植物學興起,1840年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成為重要的植物採集機構。19世紀第一位來到臺灣的英國領事史溫侯本身就醉心於植物採集,很多臺灣的採集便以他命名,他受僱於英國皇家協會搜集草類製品,因此有些採集品如草編的檳榔籃、草蓆便來自於他。下一位領事湯瑪士.沃特斯來自愛爾蘭,受到史溫侯影響而對植物類藏品有興趣,例如草鞋、零錢籃。這些都被捐贈到邱園,但是這批藏品又被商人購買,之後才捐贈給大英博物館。在邁入20世紀後,藝術藏品成為博物館收藏的熱門藏品,例如藝術家伊麗莎白.基思在旅行中收藏了許多物件,書中所收這兩件是她參加蘭嶼旅行團所收藏,在當時是觀光客會在當地購買的紀念品,直至今日蘭嶼還是可以買到類似紀念品。另外一些人類學家也對收藏很有興趣,學術工作者馬丁.耐特胥在1870年代捐贈大英博物館33件來自泰雅族的藏品,是他在進行田野時收藏的,他的興趣是編織技術,因此他搜集的都與編織相關。
最後一類藏品是對人類的展示。1910年的日英博覽會是日本帝國在海外舉辦過最大的博覽會,日本政府甚至帶了一群排灣族和北海道的愛努家庭到倫敦參展。在臺灣館的展出中,日本政府試圖強調原住民的野蠻特性,所以展出物品涉及原始的、野蠻的特色,如此日本政府就能襯托出自己的文明與英國可以相提並論。在博覽會展出後,超過200箱物件分送至30個不同的機構,其中一部分正是捐給大英博物館,這解釋了為何世界各地博物館能偶然看到臺灣的展品。
最後,歐尼基副教授回覆童教授提到的問題:這批臺灣藏品在大英博物館如何被保存與展示?事實上,它們從未被展出,都在庫房保存,原因是館方與社會大眾從未發現這批展品的重要性。這批藏品需要社會大眾投注關注才有機會被欣賞,所以下個目標便是把藏品從庫房帶出,帶到臺灣。

文物歸還與文化復振

新書分享會的提問時間,出席的來賓紛紛關注國內外原住民族的文物與遺骸的歸還問題,其中泰雅族的尤瑪.達陸老師表示,提到日英博覽會,不得不強調當年日本人搜集這批藏品是用借的,老人家一直在等它們回來,這個脈絡非常清楚,應該想辦法努力整理回來。尤瑪老師也提到有關文物的記憶、技藝與文化復振,這十幾年來她與胡家瑜老師一直保持聯絡,由博物館織品進行傳統技藝的復振,因時間不多,必須在這幾年把這些圖像故事跟脈絡扣緊,把記憶與技藝找回來。另一位噶哈巫族的來賓也表示,這幾年噶哈巫族人復振頭帶的編織技藝也是看這些藏品的網路圖片,希望能知道更多藏品的脈絡,這差別對技藝的復振很重要。
新書分享會的最後,項潔主任再次強調,本書的出版花費很多時間與辛勞,很不容易才完成,這本書與同類的書籍不一樣,非常值得買回去閱讀。他也非常感謝很多部落的朋友到場參與、關注這本書的出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