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注目新書 / 《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內容試閱

《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內容試閱

編序:海外博物館的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源鄉社會

胡家瑜(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banner_800x400

收藏是博物館保存文物的重要步驟,但也是文物脫離原本社會文化脈絡的過程,背後糾纏著複雜的社會關係和多重動力。特別是跨洋越洲進入海外博物館的收藏,更涉及全球化進程與跨文化採集歷史。自十九世紀中期起,不少臺灣文物也陸續踏上類似的旅程,隨著來臺的西方領事官員、傳教士、探險家和研究者腳步,逐漸流動到歐美普世性博物館。散佚在海外博物館的這些臺灣物質文化遺產,多年來默默地塵封在異國庫房而很少為大眾所知悉。

其中,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就因緣際會地收藏了大約370 件早期臺灣文物,其中絕大多數是臺灣原住民文物。綜觀而言,大英博物館的臺灣藏品,主要入藏於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期,是特殊時代脈絡下外來者與臺灣交會碰撞的結果。雖然文物數量並不算多,物件來源和類型也零星分歧;但這些物件卻難得地留存了珍貴的過去物質生活訊息,也呼應了臺灣社會與西方接觸互動的片段早期歷史。即使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這些珍貴的海外物質文化遺產,仍是可以建構跨國和跨文化連結的具體媒介,也是可供當代源鄉社會活化應用的重要文化資源。

本書的誕生,歷經非常繁複冗長的海外調查研究、資料數位化和編輯出版等過程,耗費時間總計超過十年。在這漫長的期間,每一個階段都要感謝許多人的參與、支持和協助。首先是國科會支持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分項下「臺灣民族學藏品資料跨國研究與交流計畫」研究經費,讓我可以在2007年和2008 年,前往大英博物館進行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文物調查研究工作。跨國研究過程中,要特別感謝倫敦大學Dr. Michael Rowlands幫忙啟動初期聯絡;以及大英博物館亞洲部Dr. Jane Portal、Dr. Jan Stuart、Dr. Brian Durrans、Dr. Anouska Komlosy和Ms. Imogen Laing等大力協助,才能完成入庫逐件檢視研究文物。此外,也非常感謝計畫先後任助理們如蘇郁晴、劉姿蘭、吳昭潔、許湘彩、郭欣諭、張詩雅、徐瑛蓮和吳佳錚等協助文物拍攝、資料整理建檔與圖像處理工作;以及臺灣大學數位人文中心項潔教授、蔡炯民博士和陳怡君小姐協助建置數位資料庫,讓文物數位資料能夠在出版前先公開上網。

最後,本書能夠完成編輯出版,要感謝專精於臺灣歷史研究的英國學者歐尼基(Niki Alsford)博士參與擔任共同編輯。他從歷史人類學者的角度,提供不少關於文物採集的重要背景資料。另外,還要感謝臺大出版中心執行編輯游紫玲小姐耐心細緻的校正和潤飾,以及美術編輯游鳳珠小姐精美的編排。

我們在書中精選了165件代表不同類型和族群的文物,進行更詳細的文化歷史脈絡解說和文物圖像對照出版。透過本書的出版,希望一方面能夠讓大家理解跨文化採集背後複雜交錯的歷史脈絡和動力;另一方面,也能夠反映他者目光凝視下臺灣多元文化的精彩和美麗,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力量。期盼這些保存在遙遠他方的珍貴臺灣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與臺灣社會重新連結,在當代生活中持續開創新的文化生命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