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系列講座 / 2018臺大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系列講座 / 「變化時代──與世界對話的經濟學」講座側記

「變化時代──與世界對話的經濟學」講座側記

「變化時代──與世界對話的經濟學」講座側記

文/陳毅澂(臺灣大學翻譯所研究生)

1201
左上為張清溪教授、右上為許嘉棟教授、左下為林明仁教授、右下為吳惠林特約研究員

講題:變化時代──與世界對話的經濟學
講者:張清溪(臺大經濟系兼任教授)、許嘉棟(臺大經濟系兼任教授、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吳聰敏(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林明仁(臺大經濟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馮勃翰(臺大經濟系副教授)
盧敬植(政大財管系副教授)
時間:12月1日(星期六)11:00-13:00
地點:臺大社科院102教室
主辦:臺大出版中心、臺大經濟系

2018年12月1日,臺大出版中心以《經濟學原理──理論與實際》一書為主軸,舉辦了「變化世代:與世代對話的經濟學」講座,邀請到張清溪、許嘉棟、吳惠林、吳聰敏、林明仁、馮勃翰、盧敬植七位講者分享。

書籍緣起 話說當年

講座一開始由張清溪老師打頭陣,娓娓道來《經濟學原理》一書出版的來龍去脈。張清溪老師說,其實當年《經濟學原理》是為了配合空中大學開辦,而將授課內容整理成課本。張老師分享《經濟學原理》一書的編排在當時是一大突破,在空大一位李主任的牽成下,找來專業的專業美術編輯,讓《經濟學原理》一書跟當時傳統的課本大異其趣。然而,由於新上任空大校長無法接受《經濟學原理》的新式風格,所以四位作者就另闢蹊徑,另外出版,就促成了《經濟學原理》的誕生。

張清溪老師說《經濟學原理》一書有兩大特色。首先是《經濟學原理》的內容,張老師分享了自己在美國留學期間,旁聽經濟學課程的感受。張老師表示在美國聽到一門博士生所教授的經濟學課程,課程中把理論與實務融會貫通,與其說是「經濟學」,更像是「美國經濟」課程。張老師說他當時受到相當大的震撼,認為這才是經濟學課程應有的樣貌,這也是《經濟學原理》一書之所以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原因。第二個特色則是版面設計,張老師也分享了當年與專業美術編輯合作的經驗,在專業人士近乎吹毛求疵的努力下,《經濟學原理》一書才能有清晰易讀的字型與版面。

最後,張老師也對臺大出版中心提出建議,張老師說在臺灣,作者許多工作都要親力而為。但是翻開美國出版的書籍,可以發現一本書的誕生常常是許多專業人員通力合作的心血結晶。因此,張老師建議臺大出版中心可以朝創立專業的書籍製作團隊努力。

推廣教育 深耕臺灣

許嘉棟老師分享了當時在華視空中大學的經驗,當時經濟學課程的節目錄製需要腳本,學生也需要講義,因此腳本的授課內容在經過整理後,在空中大學的雙周刊上發表。後來雙週刊的內容就集結成書,便是《經濟學原理》的前身。後來因為學制改變,空大的經濟學用書從兩本濃縮成一本。作者群面對心血結晶遭到刪減,內心也感到不捨,就將原本兩本的內容出版成大學用的教科書,在民國84年出版了《經濟學原理》。

接著老師分享自己教授經濟學原理的經驗,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同學對這本書的喜愛。因為《經濟學原理》一書深植臺灣,舉例都以臺灣為主。如果使用原文書,上完貨幣相關的課程,可能還不知道臺灣的中央銀行在哪裡。老師分享《經濟學原理》一書廣受學生歡迎,原本使用過教科書的學生,當上老師後也將此書選為教科書。《經濟學原理》一書便在世代的傳承下,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最後,許老師語重心長地分享經濟學教育在臺灣還需要向下扎根。許老師以公投為例,指出政策一定都有利有弊,這也是經濟學的精神所在,經由學習經濟學才能幫助國家及人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放眼世界 重拾「人」味

吳惠林老師是劉鶯釧老師的先生,吳老師說自己是《經濟學原理》的「繼承人」,利用這次機會分享世界上經濟學教科書的沿革。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出版《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即大家所熟知的《國富論》),老師鉅細靡遺的從此書書名開始說起,所謂「Nations」指的是各種國家,「Wealth」也不只侷限於物質上的財富。1890年,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出版《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這本書的特色為首開「供需圖」之先河。到了20世紀,薩繆森(Paul Samuelson)花費13年的心血,寫成《經濟學》(Economics)一書,現今依然銷售不輟,更成為經典的經濟學教科書,而且《經濟學》一書對於經濟學數理層面的分析更為細緻,也宣揚了凱因斯學派。

吳老師話鋒一轉,把焦點移回臺灣。施建生老師的《經濟學》是臺灣最早的經濟學教科書,深受凱因斯學派影響。至於本次講座的焦點:《經濟學原理》,吳老師雖非作者,卻也一路見證此書誕生的歷程。吳老師說這本書的字體、編輯、行銷等方面都屬上乘,另外也首開集體創作之風氣。

最後,結合甫結束的選舉,吳老師認為現今執政黨大敗歸咎於經濟問題,特別是勞動市場遭受窒息,是現今經濟問題的主因。吳老師回頭談到開頭提到的亞當‧斯密,其實亞當‧斯密反對重商主義,而重商主義正是現今世界經濟問題的原因。吳老師認為國際貿易的精神在於互助合作,人類不應受金錢所奴役。而現今貿易及金融應該要找回失去的「人」味,跳脫「科學迷」的觀點,重回「真人的懷抱」。

排版精緻 一絲不苟

吳聰敏老師一開始分享了《經濟學原理》的排版方式,初版時使用的是日本的排版系統──「寫研」。當時作者連圖片都親力而為,更展示了當年畫圖使用的工具。後來在吳老師的努力下引進cwTEX系統,TEX系統由史丹佛大學高德納(Donald Ervin Knuth)教授所研發,吳老師在因緣際會下接觸到這個系統,納入中文後成為cwTEX系統,《經濟學原理》一書自第三版就開始使用cwTEX系統排版。後來吳老師成為cwTEX系統在臺灣的代言人,解決許多作者使用cwTEX系統排版時遇到的疑難雜症。

接著吳老師先分享了薩繆森的一席話,薩繆森認為跟起草國家法律或條文比起來,寫作經濟學教科書更加重要。吳老師接著以美國為例,分享經濟學教科書的重要性。美國70年代實施物價管制,到1981年才解除,吳老師認為這可能是經濟學教科書的勝利,但也自陳這種結論失之於過度簡化。焦點轉回臺灣,吳老師認為臺灣對於油價、電價、水價等等的價格管制,都能看出在臺灣經濟學教育仍須努力。

最後,吳老師認為《經濟學原理》不應再有新版,因為經濟學教育應該後浪推前浪,由年輕的經濟學家開啟新的舞台。

經濟議題 俯拾皆是

馮勃翰老師原本就讀電機系,在大三那年修習經濟學課程,受惠於《經濟學原理》一書,從書中體會到經濟學的美妙之處,就走上了經濟學的研究之路。馮老師說這本書開頭的章節:〈經濟即生活〉開宗明義點出經濟學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另外書中舉例法國的房租管制,馮老師連結到自身在瑞典交換時的經驗,因為房租管制,馮老師只得住到須搭火車70分鐘才能抵達的小村落。

馮老師認為《經濟學原理》一書走在時代的尖端,共有四個特點。首先,版面設計對於讀者相當友善。第二,書中選詞相當直白易懂,也讓相關從業人員有共同的語言得以彼此溝通。第三,這本書相當在地化,連結到臺灣的各種例子。第四,這些實例當中讀者得以以古鑑今,看出各股力量如何影響人們的選擇。老師分享自己致力經濟學推廣的經驗,除了在學校授課,也在廣播上弘揚經濟學的精神,探討議題相當多元,從民主制度的多數決,到臺灣電動車的相關政策。

老師最後分享了美國電影工業因為制度改變,對製片廠實施反托拉斯的政策以及經紀人不得兼任製片人,能夠深入人心的電影因而變得更多。馮老師的結論指出,自己因為經濟學的訓練,連看待電影等文化工業都有了不同的視野。

經濟教育 向下扎根

盧敬植老師分享與《經濟學原理》的緣分是在大三時修習經濟學課程,課程使用原文書,因此想要找一本中文的教科書作為參考,也因此跟《經濟學原理》結下了不解之緣。盧老師也表示讀到《經濟學原理》這本書的快意可媲美讀到一本喜歡的小說。

盧老師表示:經濟學是一門快失傳的學門,因為現今許多人混淆了應然面與實然面,也沒有考慮到「誘因」對人的影響。盧老師分享現在的年輕人面對的問題比過去複雜許多,並舉了大學中教學助理納保為例。盧老師認為經濟學能夠為這些議題提供不同的視野,許多學生卻忽略了這點,也是經濟學家應繼續推廣經濟學教育的原因。

最後,盧老師回憶當年曾參與過《經濟學原理》的校對工作,曾與老師深入了解過當年老師們是如何面對經濟學教育這件事,如今回首,才發現當年老師們所做出的貢獻是多麼巨大。

精彩故事 邏輯至上

林明仁老師說:若翻開《經濟學原理》歷代教科書,參與的助理許多現今都是第一線的經濟學者,《經濟學原理》所代表的傳承意義可說不言而喻。林老師大一時也非經濟學系,但一直對數學如何描述各種現象深感興趣。因緣際會之下接觸到《經濟學原理》這本書,與心中對世界運作的想像相當接近,之後成功轉到經濟學系。

林老師認為《經濟學原理》一書的特色在於講述故事的能力,不論工具為何,講述故事首重邏輯一致,以及是否觸及問題的核心。林老師最後也對《經濟學原理》的作者群致上謝意,不僅是在學理上,在生涯規劃上也得力於這些前輩的幫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