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系列講座 / 2018臺大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系列講座 / 「走向本土──楊國樞與臺灣本土心理學的發展」講座側記

「走向本土──楊國樞與臺灣本土心理學的發展」講座側記

「走向本土──楊國樞與臺灣本土心理學的發展」講座側記

文/李仁豪(臺大心理所博士生)

DSC07887
左起為臺大心理系名譽教授黃光國、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楊中芳、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教授李維倫

【講座資訊】
講題:走向本土──楊國樞與臺灣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主講:黃光國(臺灣大學心理系名譽教授)、楊中芳(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教授)
日期:11月11日(日)13:00-14:00
主辦單位:臺大出版中心、中華心理學刊

今年(2018)是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台大出版中心精心挑選出這九十年以來較具代表性、創造性、和影響力的經典學術著作或教科書共十種,予以出版,以資慶祝。這些作者皆為曾任或現任的台大教師或畢業校友。其中一本書是心理學系教授楊國樞的著作《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此書收錄楊先生學術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九篇論文,另加一篇緒論,較能完整地展現楊先生的學術思想。楊先生已於今年七月離開人間,出版此書更深具意義與紀念價值。台大出版中心特地邀請三位心理學家共同暢談楊先生的學術關懷、學術成就、和學術傳承。這三位心理學家分別是台大心理系榮譽教授黃光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李維倫教授、以及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楊中芳女士,他們皆長期深入參與楊先生所發起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對於楊先生的學術志業以及本土心理學的發展,有著較為精準且深刻的瞭解。

楊先生的終極關懷

黃光國教授表示,他在台大心理學研究所念碩士時,楊先生是他的指導教授,當時楊先生尚未發起心理學本土化的學術運動,其主要的學術興趣在於「現代化」議題。1976年黃教授從夏威夷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隨即回台任教,跟著楊先生參與大大小小的運動。楊先生不僅一生關懷學術志業,亦始終關心著社會事務。他推動過許多運動,譬如辦《大學雜誌》,推動革新保台運動;之後又參加《中國論壇》,組織澄社;在擔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時候,又配合李遠哲院長,推動教育改革。對於當時台灣重要的社會運動,他幾乎是無役不與,並且皆扮演著重要角色,影響深遠。

黃教授並表示,他後來逐漸從社會運動的領域退出,但是仍然和楊先生一起推動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直到楊先生晚年不能工作為止。除了諸多社會運動,楊先生在本土心理學運動中,更是扮演著開拓者和領導者的最重要角色。在1980年前後,楊先生和人類學家李亦園、歷史學家文崇一共同提倡「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就心理學領域而言,即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後來改稱作「心理學本土化」。另從1990年代開始,楊先生便自掏腰包邀請台灣的教授,前往大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在各地辦「本土心理學研討班」,每兩年一次,前後六屆。時至今日,參加過研討班的許多學員,都已經成為大陸心理學界的骨幹。此外,楊先生於1993年亦全力推動出版《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並自己擔任主編,堅持不懈。最後,在楊先生退休前,他在台大心理系布置一間「本土心理學研究室」,以他個人之力,收藏許多跟中國文化有關的書籍。由上述可略知楊先生的學術終極關懷所在,以及他對於本土心理學運動的努力和貢獻為何。

為何從事本土心理學研究?又如何研究?

楊先生在《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第二章裡,開宗明義點出了「為何要建立華人本土心理學」的主要理由。他認為華人心理學家所探討的對象雖是華人及其生活場域,但所關心的研究議題、所採用的理論和方法,卻幾乎全來自西方,而我們卻不加以批判就接受或承襲西方的問題、理論及方法,此即「強加式客位研究策略」(imposed-etic research strategy),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充其量只能亦步亦趨,以趕上國外的學術潮流為能事。因此,在研究的數量上,我們既無法與西方學界相比,在研究的性質上,也未能與眾不同,是以在世界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界,只落得是多我們不為多,少我們不為少。台灣心理學界這種缺乏「靈魂」的窘境,激發了不少學者的強烈不安和質疑,也因此楊先生所提倡的「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化」,深獲相當多的認同和共鳴。

楊先生將自身五十多年的學術生涯區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一)學術研究興趣萌芽的「探索期」(1959-1966);(二)模仿西方主流心理學研究典範的「仿效期」(1967-1973);(三)徹底反省西方心理學知識能否有效應用於華人社會的「懷疑期」(1974-1980);(四)嘗試開發本土心理學研究典範,並進行華人心理與行為研究以解決社會問題的「轉換期」(1981-1993);(五)能系統性地闡述本土心理學理念及方法論,積極建構自身本土心理學理論並試圖用以改造人心的「涵融期」(1993-2012)。《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第二章的主旨「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即是在歷經首兩期「探索期」、「模仿期」之後的「懷疑期」,其最為核心的問題意識,李維倫教授認為那是一種「回到自身的啟蒙反思」,不僅如此,李教授更斷定這場本土心理學運動,可以說是台灣心理學界史上最為重要也最具意義的「歷史事件」。大致上在「懷疑期」這個階段,本土心理學界算是凝聚共識,大都是反對「強加式客位研究策略」,尚未有明顯歧異,然而到了「轉換期」,開始有些不同的聲音出現,再到「涵融期」時,分歧更大,可說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李維倫教授即針對幾位具代表性的本土心理學家(楊國樞、黃光國、宋文里、余德慧等),爬梳本土心理學的四種不同研究取徑或研究典範。楊先生被歸類為實證主義進路者。楊中芳教授表示她自己的研究取徑是比較接近楊先生的進路,在《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這本書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楊先生的研究進路及寫作特色。楊中芳教授特別讚揚由楊國樞得意弟子葉光輝所掌筆的導讀,言簡意賅,對於瞭解楊先生的學術生涯歷程以及貫穿諸多研究的思維特性與寫作風格,頗有裨益。概言之,楊先生所受的學術訓練是科學心理學或實證主義,其心理學興趣在於性格心理學,這些皆反映在他的研究問題意識、研究方法的抉擇、論文的撰寫風格、以及研究結果的詮釋等諸多面向上。

從本土走向世界

李維倫教授點出一個弔詭現象,也即一個實證主義者從事本土心理學,其本身似乎是矛盾的,因為實證主義所追求的是普遍真理,所看重的是人類的共性,而本土心理學卻是反其道而行,其側重在不同社會文化下的殊性,也因此所獲得的知識僅適用於某特定社會文化的人們,而無法或很難類推至所有社會和全人類。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對於採實證主義進路的本土心理學者(如楊先生)而言,是個極大挑戰。

事實上,楊先生正認為本土心理學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普世性的全人類心理學或全球心理學,他所構思的心理學金字塔,可具體表現這一點(見第二章)。對於該如何達成這個終極目標,楊先生亦提出不少非常中肯的建議,以及十分細膩且具建設性的作法,如:「七不」、「十要」、「本土契合性」等研究方針或策略。倘若志向不明確、眼界不夠遠、心不夠細、膽不夠大,是不可能有如此洞見的。

再者,儘管楊先生本身是採取實證主義進路,同時也反對盲目模仿或抄襲西方心理學(即強加式客位研究策略),而堅持採取「主位研究策略」(emic research strategy),建立「學術主體性」,但他並不排斥其他研究取徑、方法論、或研究策略,相反的,他是極力主張應該要兼容並蓄,發展多元化的本土性方法論或多元典範。由此可見,楊先生是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所採取的實證主義立場乃有所侷限,必須透過其它研究典範,彼此合作,才有可能完成他所構想的全人類心理學之宏偉藍圖。倘若沒有一顆澄明、反思、謙虛、和包容的心,是無法有如此見解的。

尾聲

黃光國老師為此次座談會總結,楊先生雖受西方科學訓練,卻未陷入西方學者慣有的「為學問而學問」之窠臼中,而是承襲華人傳統知識份子所秉持的「經世濟民」之態度,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他的人品、作為、和風骨,早已是華人知識份子的典範。楊先生治學態度嚴謹,學術志業遠大,也早已是心理學界乃至社會科學界的模範,他的學術關懷雖是在於本土化心理學,但他並不畫地自限,而是企圖從本土走向世界,胸懷全人類,這恐怕才是他真正的終極關懷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