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摘錄)
1785年,中國,北京
3月31日清晨,清王朝的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乾隆)離開皇宮,一行人先向南、再折向西,從紫禁城西南側的西華門出城,目的地是約三公里外的歷代帝王廟。這一天是他向歷代帝王獻祭的日子。
這不是他第一次赴帝王廟親自參拜,但這一年對他來說,意義非凡:弘曆七十四歲,即皇帝位滿五十年。為了慶祝這件大事,過去一個多月以來,陸續舉行了好幾項盛大的典禮和活動,包括祭告各地的山川和歷代王陵。在這一系列的祭典中,弘曆親自來到歷代帝王廟,想向中國歷代的君主表白自己統治天下和臣民的感想。
位在北京城西門內的歷代帝王廟,始建於1532年,至此已有兩百五十年的歷史。當時的統治者是漢人,但廟宇落成才過百年,明王朝就在1644年被弘曆的祖先取代。來自滿洲的女真人,繼受了前朝的許多制度和政治文化,歷代帝王廟是其中一項。明王朝開國之君朱元璋的神主,也由弘曆的曾祖父下令送入這間廟宇,正式成為「歷代帝王」的一員。這是歷代帝王廟始建以來,首度遭遇政權鼎革的變局。在此之前百多年間,帝王廟的祀典只是國家典禮的慣例行事,但入主中國的新統治者對這間廟宇有著新鮮感。滿洲人遷都北京後的第一位皇帝,在1657年親自赴廟向中國歷代帝王致意。這是北京的歷代帝王廟落成以來第二次皇帝駕臨,下一次在十八世紀,行禮者是弘曆的父親。正是在這個世紀,這座廟宇才煥發出新的光芒與作用。
年過七十的弘曆對歷代帝王廟並不陌生。五十年來他一共五次親自獻祭行禮,其他年度則派遣官員代表皇帝致祭。這是他最常親自行禮的祭典之一,除了最重要的祭天和祭祖之外,就屬孔廟和歷代帝王廟了。當他進入帝王廟所在的景德街,通過高聳的牌樓之下,已有許多官員在等候。皇帝的車駕在廟門前的影壁之外停下,而不是大門之前——這是弘曆的父親首度親祭之後訂下的規矩。影壁是樹立在中國傳統建築大門之外的屏障或牆面,讓經過的人無法窺視門內的景象。這項規定意在彰顯皇帝對歷代帝王的敬意:即使貴為當今天子,也必須和其他人一樣,尊重歷代帝王。因為在平常日子,影壁和大門之間的空地,即便官員都必須下馬牽行,或繞道從影壁之外通過。廟門兩側各立一座石碑,碑上以滿、漢、蒙、回、藏和托忒(蒙古文的一種)六種文字,告示「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弘曆從座車下來,進入廟門,先在事前搭建的帷帳內洗手、更換禮服。在大殿的院落之前,還有一道門。大殿和院門上懸掛的匾額沿用自兩百五十年前的名稱:「景德崇聖」。弘曆步入這第二道門後,景德崇聖殿就進入眼簾。這是一棟面闊九間、寬約五十公尺的大殿。正面的間數是傳統中國衡量建築規模的尺度,在明清時代只有最高等級的皇家建築才能達到這個上限,十六世紀始建時就已經確立了帝王廟的規格。相形之下,北京國學孔廟的大成殿只有七間。不過,弘曆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為大成殿的屋頂更換成黃色的琉璃瓦——這是清王朝皇家專用的裝飾與顏色。過了二十五年,他才為景德崇聖殿也換上黃色的琉璃瓦。殿前的廣場上,輔導行禮的官員和表演音樂、舞蹈的人員都已經就位,等待皇帝進行最關鍵的儀式:上香和奉獻酒食。
當弘曆踏入供奉歷代帝王的聖殿,殿內的桌案上安放了一百八十八個神牌。這個數量之大空前絕後。百多年前,弘曆的曾祖父致敬的歷代帝王只有二十五位。到了十八世紀,弘曆的祖父死前下令大幅放寬入祀的標準,讓供奉的帝王突破百位數,之後陸續增減,而最後一次發生在去年,從此再也沒有增加或減少。弘曆對自己的新規劃,深具信心:「萬世之後,入廟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懼耶?」7弘曆相信,千百年後進入歷代帝王廟的統治者必能體會他的深意,自我警惕,思考統治的道理。(參見圖楔3)但四年之後,世界的另一端就爆發了法國大革命;又過了四年,英國首度派遣使節團前往中國。這個年邁的老人如今知道自己將走上人生的終點,但掌握莫大權力的他卻絲毫無法察覺世界的動向。民主的浪潮將在百多年後結束了滿清的王朝與中國的帝制,歷代帝王廟連帶失去價值、地位與意義。
聖殿
本書的主題,旨在探討弘曆的這項行為:當權的統治者,向本朝之前的歷代帝王獻祭、致意。聖殿是供奉各代帝王的地方,歷代帝王廟只是其中一種類型。都城的歷代帝王廟集中了不只一位的君主,其他類型的聖殿或只向單一的帝王獻祭。有的聖殿由皇帝獨占、其他人不得擅入,有些則歡迎當地民眾入內參拜。不論哪一種,這些地方都是華夏歷史上的王者被追思、紀念的記憶所繫之地。
北京歷代帝王廟從始建到帝制結束,雖然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但不是第一座集中紀念歷代帝王的聖殿。最早有這個想法的皇帝是十四世紀的朱元璋,他在南京稱帝後的第六年,決定在都城建廟,向歷代帝王致意。這個念頭,開創了一個延續超過五百年的傳統。不過,當他的兒子遷都北京,許多國家祭典都跟著皇帝轉移到新的都城舉行。但是,歷代帝王廟仍留在南京,並未異地重建。經過了一百五十年,另一位個性強烈、意志堅定的皇帝朱厚熜才在北京建廟,讓歷代帝王廟再度與王朝的都城、當權的皇帝重疊,從此延續到帝制時代的結束。
其實,弘曆還有另一個禮敬王者的場所,位在紫禁城內部的「傳心殿」。這座聖殿的規模比歷代帝王廟小,供奉的對象只有十一位。相較於歷代帝王廟中龐大、混雜了道德與成就高低懸殊的近兩百位王者,弘曆在傳心殿致意的對象則是王權的歷史上最早與最偉大的聖君: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和周文王、武王,以及周公和孔子。這些聖王統治的智慧定義了王權的哲理,由周公和孔子繼承,傳遞給後世。弘曆在他執政的第六十年,特別親自到這座聖殿獻祭,作為他告別皇位的步驟之一。
弘曆在登基的第五十年和六十年,特別前往歷代帝王廟和傳心殿,都不是向個別的君主致敬,而是帝王的整體和當中最偉大的一群人。這兩座殿堂都是王權的表徵,在即位五十、六十週年的時間點上,沒有比這更好的慶祝之地。弘曆的禮拜並非單純表達對歷代帝王的敬意,他身為王權的繼承者對歷史上的前輩特別有感受。這不是幽幽思古的情懷,歷代帝王廟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初始倡議建廟的人是皇帝,皇帝也是獻祭的主體,祭祀的對象則是他的前輩。所有這一切都涉及王權。除非皇帝授權代表,沒有官員有資格到此祭拜,一般人恐怕更不被容許踏入這塊王權的聖地。
朱元璋創建的不只是一座匯集眾多帝王的聖殿,歷代帝王廟也是王權的禁地,普通的一般官民不得隨意擅入。但這種集中性與封閉性不是十四世紀以前的面貌。再早四百年的另一位開國之君趙匡胤,對於歷代帝王如何與國家、社會結合(或隔離),則有完全不同的規劃。971年,他在分散各地的三十八處歷代王陵,為墓中的君主建廟,並且開放民眾參拜。這些被認為了不起的君主都擁有個別的專屬廟宇,獲得國家的尊榮和民眾的景仰。
其實,民眾參拜歷代的君王並不是新鮮事,但由皇帝主動建廟供民眾祝禱,則是十世紀的新產物,過去非常少見,而且沒有這麼大的規模。在此之前,崇拜帝王的神廟,主要是由民眾自發建立和維繫。這個現象的起源比帝制更早。早在西元前三世紀秦漢帝國建立之前,上古聖君、賢王的傳說已經四處流傳,因應各地不同的狀況而成長(或消滅)。在這些神話擴散、紮根的地方,最成功的結果是形成了信仰,民眾自發為那些他們感到景仰或畏懼的君主,建立廟宇,祈求福祐和安寧。這種立基於民間信仰的神廟,並非本書探討的對象。本書關注的是那些掌權的統治者為了權力而建造廟宇,這些廟宇如何成為聖地,皇帝如何在國家典禮的層次上,榮耀歷代的帝王。
還有一種王者的聖殿也不在本書的討論中,即宗廟(太廟)。宗廟是國家奉祀皇室祖先的地方,這些祖先通常就是王朝的君主。宗廟是王朝都城最核心的建築物,因為那是王權的根源,皇帝必須誓死守護的對象。每個王朝都有自己的宗廟,但這座聖殿也註定隨王朝的終結而消失。本書關注的不是當權的皇帝如何崇拜自己的祖先,而是他如何將本朝以前的歷代帝王,納入當朝的國家祭典,讓自己的權力與歷史上的王權產生連結。
王陵
弘曆即位五十週年,不只親自赴歷代帝王廟致意,早在正月元日、祭告祖先之後,他下令全國各地官員向各省的歷代帝王陵墓獻祭,讓鬼神一同分享他的喜慶。歷代王陵與歷代帝王廟不同:前者超過四十處、分布廣達數省。歷代帝王廟供奉的一百八十八位帝王,其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同時享有祭陵的禮遇。
歷代王陵納入國家祭典,也是由朱元璋一手奠定。在他之後,國家和皇室每遇重大的事件或活動,尤其每一個皇帝即位,都會派人向歷代王陵報告。歷代王陵與王權產生這麼緊密的關係,其實是明清時代的新現象,過去並非如此。在整個帝制時代,新君即位一定要向祖先報告,地點就在宗廟,或祖先的陵墓。畢竟王朝的統治權直接從開國之君和先王傳承下來。但朱元璋和十四世紀以後的統治者認為,統治權力的淵源不應以本朝為限,必須向上追溯。歷代王陵從此成為皇帝即位典禮的一部分,弘曆也在他登基五十週年時派遣使者致意。
不論是都城的帝王廟或各地的王陵,致敬的對象都是歷代帝王。在世界史上,君主制的時代非常漫長,但其實大多是由一個又一個王朝組成。每個王朝當然最重視自己家族的君主,儘管重視的程度與方式有別。至於本朝之前的王朝或王族,往往不受掌權者特別的關注。像明清中國這樣為前朝、為歷代的王者立廟、祭陵,並不多見。帝制時代的中國,當權者對歷代帝王的祭典、記憶與紀念,有其獨特之處。本書即嘗試探討這個特殊的現象。
十四世紀的朱元璋制定這兩個祭典時,有一項重大的差異:都城的帝王廟是全新的建築,各地的王陵則歷史悠久,有些已經超過千百年、甚至更久。中國上古、中古的王陵如何經歷了千百年時間的考驗,竟然還能在近代早期,重新登上王權的舞臺?朱元璋如何找出這些陵墓?這些陵墓難道沒有在漫長的歲月中損毀?沒有從記憶和地景中消失?
王陵並不容易消失,即使破敗也依然懾人。在君主制的時代,王陵無疑是權勢的象徵。王朝在勢力鼎盛之際,往往動員巨大的物資與人力,將埋葬統治者的陵墓,打造成宏偉的「奇觀」,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日本的「古墳」,還有中國的秦始皇陵,無不以其浩大的規模,彰顯強大的權力,引起世人的敬畏與驚嘆。但在王朝衰頹和滅亡之後,這些王陵往往失去守護,幾乎難逃被盜掘、荒蕪與殘破的命運。中國各朝的王陵,都在王朝失勢後隨即遭遇軍閥、盜賊的發掘與破壞。在漫長的時間,由於人口的增加及其生計的需求,更面臨土地開發的壓力。這些過去的、被褻瀆的王陵,為何還受到朱元璋的重視?
中國的王陵有不少是在平原上堆土、累積而成高大的土丘,構成突出的景觀。巨大的墳丘彰顯了王權的力量,但淪為廢墟的王陵也引來對權力的感嘆、質疑與嘲諷。破敗的王陵有損王權的體面與威嚴。如果王陵的形貌不是如此張揚、難以視而不見,後世的皇帝可能也無須設法維護。實際上,世界史上有些統治者的墓葬非常低調,並非所有的王陵都像中國的墳丘墓如此搶眼。基督教普及後,歐洲各國的君王安葬在教堂裡;明治維新之前、信仰佛教的日本天皇死後則火化,埋骨於寺院。但中國的王陵不曾依附於特定的宗教場所,始終是王權的象徵。
本書並非想要探討中國王陵的建造與維護、被盜與衰敗的歷史,而是想述說這些荒廢的王陵如何復振。本書各篇章將論及歷代王陵在後世王朝的新發展:如何獲得維護,從「廢墟」一步步轉變成受保護的「遺址」,被賦予新的意義、成為「遺產」,甚至構成新的景觀。後起的王朝、新開國的王者如何看待這些權力的陳跡,如何重新安排人力和資源,企圖扼止歷代王陵的頹勢。這項努力最早見於五世紀末,此後唐、宋、明、清各王朝都制定了相關政策。其中以十世紀的趙匡胤最為積極,他派遣官員訪查,找出七十九座王陵,並在其中三十八座規劃、修建華麗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