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2022台北國際書展講座 / 透過感官重新體會宗教散發的幽微靈力──《氛圍的感染》講座側記

透過感官重新體會宗教散發的幽微靈力──《氛圍的感染》講座側記

講題:現在,我們在那裡遇見神?──談《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界線》
主講: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黃克先(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2年6月5日(日)14:00-15: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327展位

左起為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克先、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林瑋嬪

文╱李家愷(政治大學華人研究中心助理)

《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界線》是台灣第一本聚焦於探討宗教氛圍理論的研究專書。由臺大人類系的林瑋嬪教授與臺大社會系的黃克先副教授共同主編,收錄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與宗教學等跨學科的六位學者共五篇論文,從不同案例,探討「氛圍宗教」(ambient religion))的研究論集。其實「氛圍」從來就是宗教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宗教來說,氛圍的營造絕不是一個新鮮事,譬如歌德教堂建築所營造出的崇高感、吟唱聖詩時的莊嚴感、神明遶境鑼鼓喧天的熱鬧感、禪宗庭園的寂靜感,我們甚至可說,營造氛圍應該是宗教最擅長的一種「技術」。在現在社會中,好像「宗教」已逐漸離我們遠去,成為一種過去的、陳舊的、僵化的老古董、舊觀念,我們只會偶爾看到它、偶而才會去體驗到宗教帶來的「傳統文化」氛圍,然而,這不過是我們對飄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氛圍的覺察力不夠敏銳的刻板印象,我們已經讀不出瀰漫在我們生活周遭裡宗教的空氣。事實上,在當代,宗教有意無意所營造的各種氛圍發揮比以往更重要的功能。

首先,本書主編之一的黃克先老師鋪陳「宗教」在現代社會之處境與社會學如何看待宗教的大背景。由於中世紀宗教在歐洲無所不包的影響力與對政治的強力干預,造成諸多壓迫與苦難,在啟蒙時代以後,原本籠罩人們生活各面向的宗教,其影響範圍逐漸在各方面遭到驅逐與限縮,終至於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境地:「宗教是個人事務」。宗教成為一種私人的價值選擇,不能溢出個人的範圍去干涉社會運作的世俗原則,此即所謂「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一段長時間過程。社會學乃啟蒙時代後誕生的現代學科,亦大致跟隨「世俗化」的理論,繼續在此一大方向上建構各種理論並多帶有預測傾向地認為,宗教將隨著現代化的推進,無可避免地持續走向衰弱的趨勢,最終並將走向消亡的結局。

歷史的事實證明,情勢並沒有朝向世俗化理論所設想的劇本發展,宗教並未「如期」消亡,即使是在現今地球上最「現代化」的地區亦是如此。基督教傳統的高聳大教堂在許多地方或許已成為只有觀光客才會造訪的旅遊景點,但這種現象並不代表曾權傾一時的基督教在歐洲已步入衰亡。許多學者觀察到,表面上看來已式微的宗教,早滲入到不同世俗體制內(藝術、文化、醫療、教育、環保運動)以新的面貌呈現自己的宗教性,或化整(龐大教會體制)為零(小團體、讀書會、線上社群、個體日常生活)成為四散進擊的新型小組織。當今許多人或會宣稱自己無宗教、無信仰,不過卻仍依然相信人有「靈性」(Spirituality),或懷有對終極價值的信仰與追尋。由此,宗教生存、發芽的種子便被保存下來了。以上都是發生在最現代化地區的現象,當然就更不用提那些開發中的地區,一波波宗教運動方興未艾,宗教依然活力滿滿,甚至有些還非常狂熱。

林瑋嬪老師則以Engelke研究英國聖經公會的案例,介紹宗教如何有意識地使用「氛圍」以達到穿透人心的重要目的。由於英國基督教團體意識到基督教在當代,遭遇了以往透過贈送《聖經》的傳教模式無法再奏效的困境,因此亟思開發能觸及人心的新的媒介與管道,於是聖經公會找來市場分析師、設計師,做問卷研究並設計出純白、抽象的「天使」,使其高懸於商場、廣場等公共空間,僅讓它乘風飛揚、自由旋轉;這樣接近公共藝術品的物件,在空中飄逸,與人保持距離,讓人隨意觀看、沒有侵略感,更無天使之名,只望能觸動懷有靈性追尋但仍未投入宗教的大眾。聖經公會認為他們設計出的天使不會主動向人「傳教」,但能散發某種吸引力,Engelke稱之為匯集各種人的設計理念、製造程序與物之特質與力量的「氛圍行動者」。

像是公共藝術作品般的抽象天使,是Engelke闡發氛圍宗教概念的代表案例。所謂「氛圍」,重視的是事件發生脈絡的背景裡,不容易為人所察覺、意識到的「惑官與物質的聚合作用」。所有的感官都是氛圍的引介者,在不同案例中可以是影像、聲音、觸覺、嗅覺、溫度等,在不同的情境裡以不同的組成聚合,最終完成某種氛圍的營造。高懸的天使,公開邀請、召喚路過者自行填空,以其感官與物質的渲染力,來啟發路過的每個人剛萌發或已繁盛的靈性。這樣的行動—感受的觀點,在以往以經典、信仰、儀式為大宗的宗教研究領域中,是常被忽略或極易受到貶低的邊緣視角。

有趣的是,黃克先老師在新書的講座中,提到宗教氛圍「病毒」的譬喻。這個譬喻在書中並未見到任何一位作者使用,卻在講座的場合被相當闡發,或許這是一個更為傳神、有效的說明。本書的題名:氛圍的感染,「感染」其實也已略帶出這種特性,但作者們可能是擔心此名詞容易引起不必要誤解、更加重宗教的被污名化而不提,其苦心值得敬重,但也甚為可惜。事實上,宗教營造氛圍的目的,即是訴諸人人與生俱來的感官力,希望人人能夠通過自己的感官、親自重新體會被現代社會所放逐或禁錮的宗教,所散發出來的幽微靈力。不論是經典所記載的千年前某個時刻神顯的傳統或是大自然自然而然給人的體悟,皆需要透過氛圍來重新「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也才能完成其傳播與傳遞的目的。

病毒本存在於自然界,以單純的生物性看待病毒感染的現象應該再自然不過。宗教不斷變形,不斷展現新的傳遞方式、新的組織型態,簡直無孔不入,在某方面也證明宗教性不但是人的一種自然現象,甚至也有十分世俗的一面。宗教在民主時代必須懂得走入群眾、傾聽民意、也要做市場調查、也要顧及民眾感受,不斷設計出能夠感動/感染人的氛圍、製造引人入勝的契機。例如書中提到有人打籃球,會帶著《聖經》,在等候時便在一旁讀經,「佈置」一種引人注目場景,吸引人們的好奇與討論,進而接引人們認識《聖經》再認識上帝的案例;就很難不讓人聯想到SONY隨身聽剛問世時,由於產品前所未見,因此SONY讓自己員工帶著隨身聽在大街頭四處走,製造彷彿這種酷炫產品出沒於四周的一種「氛圍」的經典「行銷」案例。後來更有所謂的「病毒式行銷」,這樣旨在喚起人類慾望中的某種飢渴的銷售模式也早在商業領域中被廣泛使用,因此這套調動人的感官的技術早已被許多領域鑽研、大舉使用於各種極為世俗化的領域。我們開頭提及,氛圍的營造應該是宗教自古以來最擅長的一種「技術」,在不同宗教中當有許多的變化與應用,但宗教在當代,如何被不斷推陳出新的新媒介與新應用重組並延伸,在研究上依然是一個新的領域,特別在台灣,將「氛圍宗教」的概念正式提出並套用在實例上,絕對是很有發展前瞻性的嘗試,亦是很能和實務應用結合的研究。宗教氛圍的傳布一直就在我們四周不斷地發生,以有意識的新視角來嘗試這個古老的現象絕對是必須的。恰恰也是需要跨學科、多面向的參與嘗試,方能窺探、摸索那捉摸不定、難以掌握的宗教「氛圍」。

//主題書籍//
《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林瑋嬪、黃克先 主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