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崇怡(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講題:公共人文學在臺灣的實踐與前景
主講:陳弱水(臺大歷史系臺大講座教授)、
洪子偉(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
呂欣怡(臺大人類系教授)、
陳建守(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
時間:2024年2月23日(五)16:00-17:30
地點:臺北世貿一館D620展位
《公共人文學的反思與實踐——以臺灣為場域》是淵源於2017年科技部(現名為國科會)的標竿計畫,由陳弱水教授召集團隊,對「臺灣社會發展正面臨的挑戰議題」,進行前瞻性研究。本書整合各人文學科領域所關懷的內容,考察如何在臺灣當代文化案例中實踐公共性質,並與社會產生連結。此次對談講座由本書主編陳弱水教授主持,與本書作者群之一的洪子偉研究員、臺大人類系的呂欣怡教授以及中研院近史所陳建守助研究員相互對談,激發臺灣的人文學與公共生活之間更多的討論。
此次講座主旨為人文學術的公共介面和公共參與,首先由陳弱水教授對臺灣的公共人文學議題進行初步的界定。公共人文的定義範圍十分廣泛,而陳弱水教授認為人文知識並不應該被學術界所壟斷,社會有許多大眾自行生產的人文活動,也因此公共與人文學是難以分割的。在學術立場而言,人文學是現代學術的主要分支之一,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外的分支範疇。人文學在當代學術界中,不但研究人的現象,也沒有採納科學的立場。撇除學術觀點來看,人文也可以說是人文素養,是作為一個公領域社會人所具有的社會認識。這個特點不只是主、客體的認識,更是種與人的精神生活有關的認識,是種體會。人文認識與素養是文化重要的部分,與人的幸福、社會意義是息息相關的,更是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生存樣態。也因此陳弱水教授認為人文學是不應該閉鎖在象牙塔中,應該對公共社會有所貢獻,有此類關懷便可以稱為公共人文學。
陳弱水教授隨即提及本書計畫過程中的難題。本書為因應國科會團隊研究計畫而生的成果,人文學者運用各自的訓練與既有知識,對臺灣文化現象問題進行探討,其中也涉及歷史性的回溯,同時探討此項計畫的整體意義,如何系統性地整合此計畫的具體貢獻,而「公共人文學」便成為本書計畫綰合的概念架構,以此希望提高大眾對公共人文學的概念與意識。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上編為「公共人文學的探討」,探究公共人文學的基本面向。陳弱水教授提到,人文學是非常多樣性,異質性也相當高的領域,並沒有標準的判準或執行方法的統合,也因此關於人文學與公共領域的關係,學術界多是從個別學科出發關懷的產物,一般性的公共人文的存在討論在臺灣則相對單薄。因此本書上編中將對公共人文學提出較為全面的說法,以此強化大眾對於公共人文學基本含義的認識。
下編則是「公共人文學的案例:臺灣文化實踐」,共六篇文章涉及四個課題,分別是文創產業、基督宗教、原住民手工藝與老化書寫。在公共人文學的嘗試之外,提供讀者對臺灣當前文化的認識。陳弱水教授總括本書的概念,除了是公共人文學觀念的討論外,也是某種型態案例的結合,藉以提高臺灣對公共人文學的省思與實踐。
對於公共人文學的實質內涵,陳弱水教授認為其實質上存在於各個特定學科的連結上面,並分為三個主要面向,其一是公眾面向(for public),也就是面向公眾提供知識與看法,這是公共人文學最容易見到也是最明顯的面向,也是一般所言的「科普」,是某種型態的轉譯translation。第二個則是以公眾為面向,探討實際現象與面對的問題。陳弱水教授點出,一般人文學研究與以公眾為對象的人文學研究,最基本的差別在於邏輯上的差異。學術研究重視邏輯,需要分析當前看到的理論、議題、既有成果與流行趨勢,重視學術邏輯的情況就是學術象牙塔化的來源。公共人文學則是從現實出發,以現實的意義作為依歸,會有較強烈的本土性格,而本書下編的個案分析便屬於此類。從現實邏輯出發,同時也要注意表述的方式,讓內容跟大眾具有親近性。第三種面向便是與公共協作,也就是跟公眾一起進行。陳弱水提到公共人類學的協作面向,對象不只是一般民眾,更重要的是社會上的人文工作者。公共人文學是否能夠成功發展,人文是否能成為重要的文化力量,學院內外的協作機制是重要因素,若是無法形成則難以發展人文力量,公共人文也就更加分散,一個社會的素養品質也就不見樂觀。
接著由洪子偉教授分享臺灣公共哲學實踐的脈絡。臺灣公共哲學的發展過去是站在公民而非學院菁英立場進行的哲學討論。臺灣哲學從日本統治時期,面對的是殖民支配下的臺灣生存危機問題,因此具有濃厚的現實性格,並不只是「頭腦體操」,而是嘗試解決日常生活裡的問題。洪子偉教授提及日治時期幾位知識分子的案例,如東洋哲學博士林茂生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東北帝國大學畢業的陳紹馨對市民社會理論的探討,以及林秋梧結合社會主義理想與佛教理論發展出的馬克思佛學,皆是日治時期公共哲學的實際展現。
洪子偉教授尤其提出林秋梧的案例,呈現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將對哲學的熱情反映在社會改革的實踐。林秋梧本就讀於臺北師範學校,因參與抗日學潮被退學,後積極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活動,提倡馬克思佛學強調透過己力將臺灣建設為現世淨土。也批判佛教界的性別歧視,引用松本文三郎的研究重新解釋佛教經典中對女性的歧視觀點。林秋梧也提倡「無抵抗的大抵抗」的非暴力抗爭精神,取代馬克思階級鬥爭的武裝革命理論,「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便是林秋梧的中心思想。洪子偉教授強調,戰前臺灣哲學的發展,並不只是在於追求真理的思辨,而是從西方思潮尋求與殖民者意識形態相抗衡的思想武器,進而實踐社會改革的目的。
戰後的臺灣知識分子則透過創辦刊物的方式,讓臺灣人理解臺灣文化,許多知識分子因此被迫害,刊物也遭查禁,與此同時政府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也強勢開展。1970年代初期的臺大哲學系事件更對臺灣哲學發展有嚴重的影響,該事件同時也強化臺灣哲學的入世實踐性格,許多被解聘學者與哲學系學生投入社會改革與民主化運動,臺大哲學系與輔大哲學系的學生也陸續投入黨外雜誌的運作。
2008年後社群媒體與智慧手機的興起,使網路媒體在公民協同與社會反抗中扮演重要角色,臺灣也陸續成立哲學思辨推廣普及的團體。「哲學星期五」辦理的推廣講座,更著重在講者與聽眾的對話與互動,重現傳統哲學強調對話的性質。洪子偉教授最後提到,戰後民主化的臺灣在推廣哲學普及上,是延續日治時期的社會改革實踐精神而相互呼應的。
呂欣怡教授接著以人類學視角拋出人文學科公共化的問題,引導聽眾進一步思考人文學科公共化在學界的意義與目的為何?我們又該如何進行公共化?現在臺灣學術與公共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呂欣怡教授自言,人類學為人文社會學科中較為親近一般大眾的學科,研究的核心方法便是田野調查,需要跟民眾有親密關係。人類學者也必須去回應什麼是重要的議題,一直以來是存在著學者如何回饋被研究客體的焦慮。
如同其他多數人文學科一般,人類學也是從西方來的學科,對於西方理論的演變也十分敏感,隨著美國對於公共人類學討論的發展,臺灣學界也跟著反思學科與公眾之間的關係。但一般公眾對於人類學是相當陌生的,呂欣怡教授更是提到十多年前的臺灣高中生其實是不知道人類學的存在。近年博物館等展示陳列機構的快速公眾化,中研院民族所也發起共作展的計畫,讓部落提案,由民族所提供資源與人力共同辦展。這些都是公共化討論風潮下的反思與修正。
除了人類學,其他人文學科諸如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等,都在1990年代至2010年代之間不約而同地出現與公共領域的連結。這段期間,全球包括臺灣對於學科價值的追求逐漸以實用與商業目的為導向,不可否認的是人文學科的畢業起薪相當低,更需要訴諸社會價值。隨著網路資訊的普及,一般大眾學習管道逐漸多元化,學院也不再是唯一取得知識的管道,知識的取得逐漸去中心化。大學與研究院從修道院形式走下神壇,學界需要回應、提升社會價值。這個世紀初開始,人文學科的普遍研究方法更廣泛運用文字以外的介面出版研究成果。
呂欣怡教授更是拋出其他思考的角度:如今人文學科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我們在整合人文學科的同時,可以如何面對公共化的呼聲與期待?同時扣著本書導論提出,公共人文學如何在學術與公眾之間相互增能?學院可以對公眾做些什麼呢?呂欣怡教授也提及美國川普的崛起,帶出「後真實時代」的反思,學院中對於真實的討論被大眾視為假議題。我們如何在放下知識權威的同時,維持和知識真實的關係?古典時代的公共領域參與,在現在社會還能執行嗎?學術要跟什麼樣的公眾對話?
最後由陳建守教授作為新生代學者的身分,分享歷史學大眾媒體與臺灣社會的關係。2023年可以說是新媒體的元年,過去書寫部落格的個體戶如今變成群體,陳建守教授分析這樣的變化有三個因素推波助瀾。其一是2014年的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大眾藉由社群媒體串連起來。第二件為反課綱微調事件,更有年輕生命因此逝去。第三個因素就是因應前兩件事件,讓各人文學科從業人員透過網路社群臉書(Facebook)發表看法,訊息傳播也相當快速,我們開始進入網路化的市民社會。過去只有認識的人才會結合,但在網路化的市民社會中,不同地域、群體的大眾浸潤在同一則消息中。這樣的消息傳播會是快速且「正確」的嗎?陳建守教授引用哈伯馬斯的說法,提到如今訊息傳播雖是快速的但不見得正確。
陳建守教授更提醒,如果我們回顧公共人文學,應該注意到網路的傳播使大眾溝通方式大為改變。近年短影音的大量傳播,讓人們難以閱讀長文,但綜觀閱讀的歷史,陳建守教授也樂觀地表示,文本本就是一直在改變,新興事物與舊東西是同時並存而非完全取代的。雖然許多人閱讀網路資訊碎片,但同時也有人在深度閱讀,也因此閱讀的未來將變得更加複雜,展覽也就更須謹慎思考如何呈現給閱聽人精確易解的文字。當然,陳建守教授也強調,普及不應該是插科打諢、毫無下限的,應該是種轉譯的技藝,作為教育的推廣,以達到自主學習,並再回頭影響學院專業研究,這便是公共人文學的良好循環。2010年代出版社因應讀者的閱讀取向,著手進行東亞、東南亞相關議題的選書與出版行動,這便是種公共的反饋。
最後陳建守教授引用皮耶・華篤(Pierre Hadot, 1922-2010)在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spiritual exercises from Socrates to Foucault中的一句話:”Vain is the word of a philosopher which does not heal any suffering of man.”。陳建守教授認為,哲學應該在當代生活中出現意義,也就是說公共人文學應該作為生活與精神訓練的方式。古代哲學強調邀請每個人改變自身,哲學便是一種轉變,是一個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是對智慧的追求。對於「人文學無用論」的說法,陳建守教授認為,強調人文學的無用之用便是承認人文學的無用,在現在大家習於快速找到解決方法(solution)的社會,我們也應該看到英文中solution也是液體的意思。我們可以將公共人文學視為兩種學科之間的溶液,成為我們生活的方式,尊重邊緣、多元、弱勢,是現在生活的必要理由。
演講最後回到現場聽眾的回應與討論。一位來自史語所的美術史研究者以自身設計通識課程的經驗提問,現在大學通識教育如何對公共人文學有所貢獻?通識教育或網路課程可以如何豐富公共人文學的發展?陳弱水教授回應,大學通識教育和專門學科的導論課,便是公共人文學的討論範圍,公共人文並不只是在校園外。陳弱水教授引述呂欣怡教授將課堂作為公共人類學實踐場域的論文討論,提到教室同時也是公共人文學的場域。
呂欣怡教授接著延伸此討論。過去公共人類學的討論中,公共與學院是二元對立的概念,但呂欣怡教授認為學生同樣也是屬於公共之中,通識課程的學生幾乎不會成為專業學術工作者,此外,每年的學生都會帶來不同的關懷,學院教授的事物如何讓新學生產生興趣?也因此呂欣怡教授強調課程內容需要有所變化而不能一成不變。就此而言,呂欣怡教授認為通識教育同時也是檢驗學科公共相關性的標準,一個學科的公共化是否成功,該學科的通識課是相對有效的觀察樣本。
//主題閱讀//
《公共人文學的反思與實踐:以臺灣為場域》◎陳弱水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