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昌峻(臺大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臺大出版中心近期出版《尋找新天地:日本人的環太平洋移動與帝國的定居殖民主義》,作者東榮一郎為賓州大學歷史暨亞裔美國人研究所教授。此次活動由中研院臺史所的鍾淑敏所長以及臺師大臺史所的康培德所長,從外部視角解讀此書,並引導聽眾進入環太平洋移民歷史的宏觀敘事之中。
東榮一郎的研究背景與要旨
鍾所長首先介紹了東教授的學術背景與本書的研究脈絡。東教授的家族本身具有滿洲移民背景,這促使他對移民歷史產生濃厚興趣。他曾於美國多個日裔移民機構服務,並對日本移民社群的歷史發展有深入了解。《尋找新天地》最早於2019年以英文發表,並獲得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的費正清獎;隨後於2022年出版日文版,並於2024年由臺大出版中心推出中文版。東教授過去的學術研究,多以日裔美國人為核心,尤其關注戰前與戰後日裔美國人的社會變遷及身份認同議題。《尋找新天地》則擴展了研究範疇,以日本人的美國移民經驗為起點,關注跨越日本帝國殖民地的日本移民,突破了傳統的日本帝國殖民地史與日裔美國人史兩大研究領域的界限。
傳統研究多強調日本移民在美國所遭受的種族歧視與壓迫,本書則提供新的解釋框架。東教授指出,部分日本移民在美國面對人種主義的排擠,因而轉往其他地區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將他們在美國積累的經驗、技術與資本,轉移至日本帝國的殖民地,進一步強化了帝國的擴張與建設。本書強調太平洋是亞洲、大洋洲、歐洲與美國移民和勢力交會的場域,探險、貿易、移居與勞動促成了人口遷移,形成錯綜複雜且相互連結的網絡。
《尋找新天地》一書的內容結構嚴謹,構築出一個縱深廣闊的歷史敘事,探討日本移民的歷史發展,以及其與日本帝國擴張政策的互動關係。臺師大張素玢教授在中文版導讀中特別指出,「跨」是本書的關鍵概念,其包含跨太平洋、跨帝國與跨種族等多種層面。東教授在書中提出「定居殖民主義」(settler colonialism)的概念,強調移民與殖民的相互作用,並探討其如何透過土地掠奪、驅逐原住民與同化政策,來鞏固殖民秩序,並以美國、夏威夷、臺灣等地區為主要分析對象,深入剖析殖民與移民經驗下的歷史轉變。本書透過研究日本移民在太平洋地區的遷移模式,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分析框架,使讀者能夠從更廣泛的歷史背景,理解日本移民的多重身份與歷史角色。
臺灣與跨境技術轉移
鍾所長接著向在場的聽眾介紹本書中與臺灣相關的內容。日治時期的臺灣製糖業是殖民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此產業的發展與夏威夷經驗有密切關聯。許多製糖會社的重要人物都曾在夏威夷學習技術,並將製糖經驗帶回臺灣,武智直道即為代表人物。他曾留學夏威夷,後來擔任臺灣製糖會社的社長,引進夏威夷的製糖機械與技術工人,促成臺灣製糖產業的發展。1906至1907年間,由於美國排日運動的興起,臺灣總督府藉機招募部分夏威夷日裔移民來臺工作。據統計,臺灣製糖會社當時約有三十多名來自夏威夷的員工,負責機械維修、糖業生產與技術指導。然而,1920年代後,臺灣製糖業逐步受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技術影響,使夏威夷移民的影響力相對減弱。儘管如此,早期來自夏威夷的日本技術移民仍在臺灣糖業發展史中留下重要足跡。
除了製糖業,夏威夷移民也對臺灣咖啡、鳳梨產業產生深遠影響。1920年代,住田家族將 Kona 咖啡引進臺灣,在花蓮設立咖啡種植園,為臺灣咖啡業奠定了基礎。此外,日本人在夏威夷培育出開英種鳳梨,並將其栽種技術與罐頭生產技術帶入臺灣。此技術的傳入促使臺灣鳳梨產業興起,岡村庄太郎、大槻幸之助、岡崎仁平等人皆憑藉其夏威夷經驗,推動鳳梨種植與罐頭加工技術的發展。隨著鳳梨產業的擴展,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與臺灣鳳梨株式會社相繼成立,並迅速壟斷市場,以技術與資本優勢擠壓本地中小型臺灣業者的生存空間。例如臺灣鳳梨業者林發因為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便選擇轉往沖繩石垣島發展。透過製糖業、咖啡種植與鳳梨產業的發展軌跡,可見夏威夷與臺灣在經濟與技術層面的緊密聯繫。
臺灣人的東南亞移民軌跡
在書中提及,日本移民亦涉足北婆羅洲(今馬來西亞沙巴州),例如增田幸一郎曾於北婆羅洲斗湖附近設立旭商會,從事航運、珍珠採集及農業移民事業。鍾所長強調,臺灣移民在當地發展歷史同樣值得關注。在久原農園於斗湖創立後,由於需要大量勞動力,在南進論者林謙吉郎等人的倡議下,透過臺灣總督府協助,委託辜顯榮(1866-1937)負責招募移工,欲於斗湖建立一個「臺灣村」。當時約有一千多名臺灣人前往斗湖,從事勞動工作。根據中研院臺史所保存的「外國人旅券下付表」,可查得1917年約有一千多名澎湖人前往英屬北婆羅洲斗湖工作的紀錄。此外,部分醫護人員亦隨行,如李天來醫師,他帶領家族前往斗湖,負責移工的醫療照護工作。儘管斗湖原計畫發展臺灣人聚落,但最終未能實現,臺灣移工大多數決定返還臺灣,只有少數人留在當地繼續發展。
1938年,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推動計畫性移民,特別重視馬尼拉麻種植業務。這些移民計畫加深了臺灣人在東南亞地區的移民網絡,並反映在日本帝國擴張過程中,臺灣移民如何成為殖民經濟的一部分。他們攜帶技術與資本,將自身的經驗移植至新的殖民地,影響當地的社會與經濟結構。許多斗湖移民在契約期滿後,轉往英屬馬來亞投入日本的三大行業,分別為橡膠、鐵礦與水產業。而三五公司、石原鐵礦、日本鑛業等企業,則是日本人進入新加坡、馬來半島的重要仲介。臺灣人在當地常見的職業包括醫藥領域。1936年,新加坡日本醫師會有著數名臺灣成員的身影。然而,隨著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些臺灣人命運亦隨之改變。他們大多被送往印度新德里的拘留所,儘管處於戰時環境,拘留所內的生活條件並不嚴苛,移民仍可進行農耕、獲得基本食物配給,甚至設立小學校供兒童接受教育。
在菲律賓,臺灣人發展更具挑戰性。由於菲律賓當局對華人移民設有限制,日本勞工在當地開墾與發展會較為順利。即便如此,仍有臺灣人在菲律賓發展的成功案例,例如張海藤、黃純儒兩位臺南醫生,成功考取菲律賓醫師資格,在當地行醫。在荷屬東印度,即現在的印尼,郭春陽在當地作為茶葉與製糖商人,而日本人堤林數衛則隨著郭春陽前往爪哇發展,成立南洋商會。該商會最盛時期,擁有40家連鎖店。此外,在印尼的臺灣人在戰爭期間,被送往澳洲的集中營,並於戰後被送往臺灣。許多當地的臺灣人於印尼長大,對於要前往陌生的臺灣,心生恐懼甚至哭泣。這顯示了移民在戰爭結束後,所面臨的身份認同問題。
總得來說,臺灣人在東南亞的移民身份,介於華人與日本人之間。臺灣人在東南亞主要以自營業為主,少數受雇於大型企業,且未獲臺灣總督府支援。部分移民擔任華工的替代者或管理者,職業類型涵蓋苦力、醫生與各類自營業者。其家庭模式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兩頭家」,即在臺灣與東南亞各自維持家庭;另一類則是舉家遷徙,將東南亞視為新的定居地,展開新的生活。
鍾所長最後展開延伸討論,認為可比較日裔與華裔移民的差異。十九世紀末,隨著白人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華人與日本人大量移居,用以填補勞動力缺口。華人多從事礦工與農場勞動,而日本人則主要從事農工。在部分地區,當華人因歧視政策受限時,日本移民成為替代勞動力。另外,這些跨國移動者與母國維持聯繫,並在技術轉移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例如伍連德(1879-1960)與陳嘉庚(1874-1961),將海外技術帶回中國;美國飛虎隊的成員們,也本來是華工出身,在抗戰時回到中國貢獻。戰後,臺灣與日本的歷史連結持續存在。例如在美國的日本圖書館中,許多臺灣人因熟悉日語而得以利用;在海外開日本料理者也時常是台灣人。這顯示臺灣人與日本人較為親近,殖民統治的影響對於戰後海外移民仍具影響力。
日裔美國人的移民選擇
康所長在講座中,補充了東教授的研究背景,及其對跨國移動與帝國擴張的分析。東教授的母親出生於滿洲,並在日本戰敗後返回日本,這可能促使他對跨國移動與身份認同問題產生興趣。東教授在《尋找新天地》中探討了部分移民美國的日本人,最終選擇返回臺灣或日本帝國殖民地發展的現象。他認為,這可能與其在美國的移民經驗密切相關。美國的移民史常存在一種目的論,強調移民最終將融入美國社會。但在不同歷史階段,移民的適應過程並非總是順利的。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社會出現強烈的排外情緒,德裔美國人也面臨認同問題。二戰期間,日裔美國人被大規模關押於集中營,並有大量男性被徵召至歐洲戰場服役。即便如此,他們仍無法被輕易接納。東教授認為,這些日裔美國人在美國所面臨的困境,源自於白人主導的帝國秩序,導致他們難以被視為真正的美國公民。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日裔美國人選擇回到日本帝國勢力範圍內發展,因為相較於美國,他們在這些殖民地內部能夠更容易調動資本、運用技術,並且避免白人的競爭。例如,他們可能將在美國學習到的熱帶栽植技術,帶回日本殖民地,使其成為帝國經濟的一環。
QA時間
在翻譯方面,有聽眾提問原書名當中“Frontier”一詞,為何在中文書名會翻譯為「新天地」?臺大出版社執編回應,此次翻譯為《尋找新天地》主要考量臺灣讀者,書名選擇「新天地」而非「邊境」,更能讓讀者理解書中的內涵。康所長則補充,翻譯不會只是對應原文,而需依照歷史情境與語境做適度的變動。而在聽眾中,有一位臺大外文系的助理教授表示,“Frontier”本來就有前沿、新領域的意思,因此翻譯成「新天地」,是非常恰當的。
聽眾詢問,是否也有中南美洲日裔移民的經驗轉移到日本帝國控制的區域,而非僅有演講中提到的北美、夏威夷?鍾所長回應,主要影響是來自北美與夏威夷,而中南美洲的影響相對較少。戰後雖然又有第二批日本人,因為無法在國內生存,而移民巴西、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地區,但並未見到如北美、夏威夷移民般,有發揮重要影響的代表性人物。
在講座的最後,亦討論到日本政府在移民發展中的作用。鍾所長指出,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日本政府對海外移民多採取限制政策;直到十九世紀末,政府才開始主導移民政策,例如官方推動移民夏威夷,並透過日本人會等組織向外宣傳政府意志。臺灣總督府亦提供補助,鼓勵日本人前往南洋發展,並設立學校與醫院等機構,以穩固殖民統治。日本政府在移民發展上的介入並非隨機,而是基於大規模的殖民調查與政策規劃。例如,在1930年代後,日本政府的國家動員需求日益增加,開始以更積極的方式推動海外移民。康所長補充,東教授在書中的第七章與第八章有針對政府角色的討論,強調當時政府如何透過精神感召等方式動員移民,將皇民概念輸出至海外,形塑日本帝國在東亞與南洋的殖民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