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系列講座 / 【講座心得】左翼青年的未竟之夢──「重讀吳坤煌:思想與行動的歷史考察」講座側記

【講座心得】左翼青年的未竟之夢──「重讀吳坤煌:思想與行動的歷史考察」講座側記

左翼青年的未竟之夢──「重讀吳坤煌:思想與行動的歷史考察」講座側記

◎翟翱

日治時期的臺灣同時迎接殖民性與現代性的到來,二者以相互糾結的姿態進入知識分子的思考中;如何在領會現代性的甜美之餘,不吞殖民的苦果,成為日治時期有志之士念茲在茲的方向。大批從島都到帝都的留日學生,正是朝向此方向努力的代表人物,臺大出版中心舉辦的「重讀吳坤煌:思想與行動的歷史考察」講座,即帶領我們重新認識這批浪潮中的一員吳坤煌,以及其時代的思想軌跡。

與吳坤煌結緣

本次講座在臺大誠品的藝文閣樓舉辦,主講人陳淑容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博士後研究員,同時也是臺大出版中心甫出版的《吳坤煌詩文集》編者。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收錄多篇吳坤煌三○年代的作品,均為首度公開、中譯,包括吳以北村敏夫筆名在日本左翼劇誌《テアトロ》發表的評論文字,極具文學史價值。陳淑容說她之所以投入吳坤煌的研究,過程充滿了偶然與巧遇。陳淑容就讀碩士班時,首次認識吳坤煌這號人物,但礙於能力與資料不足,無法進一步研究,多年後在黃武忠與羊子喬等臺灣文學研究前輩的引介下,才逐漸熟悉吳坤煌的文學經歷與他的日文創作。巧合的是,幾年前陳淑容的先生在一場學術會上偶遇吳坤煌的長子、知名人類學家吳燕和。此次機緣間接促成了《吳坤煌詩文集》的問世。

誰是吳坤煌?

吳坤煌,1909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南投地方仕紳家族,就讀臺中師範時因為「小山事件」與日本教師發生齟齬,無法順利畢業。1929年赴日讀書後,吳坤煌與他那一輩人共同經歷了馬克思主義的洗禮,在民族主義之外開始思考階級問題。此時的日本「大正民主」已過,開明風氣漸縮。吳坤煌在日數次被捕,但不減他的活躍程度,先後參與、成立了東京臺灣藝術研究會、臺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以及文藝雜誌《福爾摩沙》與《臺灣文藝》。在此時期,吳坤煌結識了許多東亞文藝份子,例如朝鮮現代舞的先驅崔承喜、中國左翼詩人雷石榆等等,顯示三○年代左翼運動的跨域力量。1936年吳坤煌赴大陸,暫時在文學道路上消影,戰後返臺後一度在當時唯一的文學管道《臺灣新生報》的「橋」副刊現聲。然而二二八前後兩度入獄,白色恐怖時期更遭逢長達十年的牢獄之災,這樣的政治受難經驗使得吳坤煌將近半世紀自囚於禁聲之中,遲至八○年代才重新出現在臺灣文學的版圖上。

左翼與鄉土

陳淑容分析吳坤煌的日文作品,包括〈悼陳在葵君〉、〈貧乏賦〉、〈秋的哀愁〉等詩,認為吳坤煌的作品並有鄉土之情與左翼理想;常以南國的物件意象緬懷故鄉臺灣,或充滿了對不義體制的批判、左翼青年的熱血。陳淑容歸結吳坤煌的文學與歷史意義,表示其美學實踐與思想轉折,顯示臺灣文化的跨域連結與能動性。吳坤煌是臺灣文學史的一個案例,同時也是大時代的縮影。可以說,是他與他的時代繁複了臺灣文學的多元樣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