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系列講座 / 【講座心得】重探帝國羽翼下的殖民經濟

【講座心得】重探帝國羽翼下的殖民經濟

撰文◎翟翱

臺大出版中心策畫的「探索臺灣史:殖民與去殖民」系列講座於七月二日晚上假臺大誠品舉行,本次的題目為「殖民經濟的附從與發展──以日治臺灣為核心的考察」,主講人為政大臺灣史研究所的薛化元教授、李為楨教授。兩位主講人同時也是臺灣文史研究譯叢系列之《發展與帝國邊陲:日治臺灣經濟史研究文集》的編譯者。是書集結日本學者治臺灣經濟史的重要論文,內容涵蓋日治時期臺灣經濟史與戰後臺灣經濟環境密不可分的幾個面向,諸如糖米、貿易、工業化與金融等,試圖將臺灣經濟史研究賦予前、後景式的研究分析。

講座初始,薛化元教授闡述這本研究文集的核心關懷所在。他指出近年臺灣日治史研究的關鍵字首推殖民性與現代性二者。眾所周知,近代帝國主義的發展即是資本主義擴張的軌跡,殖民性與現代性由是相互纏繞且彼此壯大。殖民地的悲哀與苦難固然是不容粉飾的事實,但也無須於新的研究上再述,應該注意的是殖民母國自殖民地取得利益的手段,並非教條式的,而是有許多變通之處,遠較過去教科書上所謂的「剝削」一詞來得複雜。他舉例,這就如同養殖者會思考如何從乳牛身上獲取最多的乳汁──絕非一味地搾取,而是會想辦法如何以利他之手段以利一己之私?薛教授同時也要我們注意,過去教科書上寫的「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發展狀況,其實有再議的空間。事實是,三○年代的工業生產總值與農業生產總值同樣大幅成長,過去教科書上所謂殖民者以臺灣作為南進基地「才發展工業」的說法,隱然有其無法自圓之處。此些問題,皆是薛教授以為有必要引入日本學者的研究的原因,如是才能脫離單一視點,全面考察日治臺灣經濟的動向。

接著李為楨教授為我們簡述本書論文的選擇標準與編排主旨。其中心原則是,過去未有中譯者與新興研究議題為先。因此,這本集子多以年輕學者論文為主。其中比較特殊的是由三位一橋大學資深教授所寫的〈戰前臺灣的經濟成長〉,此篇論文與作者是日本學界治臺灣經濟史的先行者,有不可抹滅的學術地位,故收錄之。而薛教授則補充說明佐藤幸人的〈以地域研究來看臺灣經濟研究動向〉,是日本學界臺灣研究的確立之作,因此同樣具備收錄價值。

最後,薛化元教授提醒治史者在研究政府政策時,必須注意政策成立跟政策效果地出現之間的時間差,以及統計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以三○年代的農、工業的生產總值相互成長為例,乃因日人在此之前推行的農業政策(如蓬萊米的研發)於此時發揮成效;同時對日人而言,發展臺灣製糖業的重點在於如何獲得更大量的產值,以飽內地所需,故積極發展以農業加工為主的輕工業,由是造就出農、工業生產總值並進的數據。日治時期的工業發展,事實上是建立在農民的辛酸之上,這也正是「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之說的由來。帝國如何建設殖民地,與帝國如何獲取殖民地之利益,並非單向度的關聯,實有相互羽翼之影響,不可不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